蒙牛達能分手六年“復婚” 王子公主“交杯”喝酸奶--人民網食品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食品頻道

蒙牛達能分手六年“復婚” 王子公主“交杯”喝酸奶

2013年05月21日13:57    來源:新聞晚報    手機看新聞

  制圖 鄔思蓓

  5月20日,蒙牛乳業拋出與達能成立合資公司、兩家國內酸奶業務合並的消息,並將大股東中糧集團向合資公司出售蒙牛1.48億股股份公諸於眾,其高調示愛的姿態充分體現了舊情復熾的熱烈。

  達能的誠意是26億元人民幣現金出資,以及30年合資年期的鎖定。這一次,這對曾經各奔東西的苦命鴛鴦似乎有意將愛情進行到底。

  2007年初,達能集團左擁光明、右抱蒙牛,法國人的浪漫大膽而火辣。可商場也演繹著情感世界排他性的道德律,還沒到年底,不僅達能與光明長達六年的“合資婚姻”走到盡頭,它與蒙牛不顧一切的邂逅也閃電完結。

  達能的這次單身,持續了又一個六年。就在公眾淡忘這位在中國市場躑躅獨行的酸奶老大時,劇情突然大逆轉:達能與蒙牛再續前緣。

  王子公主神奇“復合”

  昨天中國乳品業炸響一條重磅新聞:蒙牛王子與達能公主神奇“復合”了!先是由蒙牛的大股東中糧集團出面,與達能簽約成立一家合資公司,由中糧佔股51%,擁有控股權,達能佔股49%。

  若據此認為中糧吝嗇,那就錯了。為了傳遞“向達能引進世界先進酸奶技術和品牌管理經驗”的誠意,它還同意向合資公司轉讓蒙牛1.48億股。如此一來,轉股交易完成后,達能通過合資公司在蒙牛的首期持股約4%,一躍成為戰略股東。

  接著,蒙牛自己也和達能簽署框架協議,宣布將兩家的酸奶業務合並一處,成立一家專項生產及銷售酸奶的公司,雙方持股比例為8:2。

  記者注意到,之所以“蒙牛王子”和“達能公主”的結合能攪動市場,是因為兩者“愛的結晶”將是一隻猛虎。根據雙方提供的數據,以2012年兩家的酸奶銷售額計算,合計約達40億人民幣,市場份額約佔21%。

  當然,這個數字在研究機構眼中顯得有些偏高。英國研究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酸奶銷售額增加17%至人民幣456億元,其中蒙牛的市場佔有率最大,達到16.8%,而達能的市場佔有率大約是1.6%。即使不算上協同效應,推算兩家“聯姻”也至少可以吞掉18%的市場。

  據記者了解,基於監管審批進展,預計未來6~8個月蒙牛和達能才能完成合資平台建設,目前交易尚未獲得相關政府部門的最后批准。但資本市場永遠提前敏感:截至昨天下午四時香港股市收盤,蒙牛乳業漲幅高達10.408%,在H股和紅籌股裡漲幅居首。

  “蒙牛一是看中達能碧悠酸奶的工藝技術,另一方面,從資本整體結構看,蒙牛更需要達能提供國際化的經營框架,以幫助自己向集約化方式轉型。 ”中商流通行業促進中心乳業研究員宋亮對記者分析。

  蒙牛公告上的期許則是:與達能構建產銷及推廣酸奶、酸奶飲品和可勺型乳品甜點等長期合資項目,作為收購、投資、經營境內低溫產品業務的唯一平台,未來共同建立起種類豐富的酸奶產品組合。

  六年前曾“閃婚閃離”

  不過,在宋亮眼中,雖然“結合”本身是為了各取所需,雙方后期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磨合,“要想日子和和美美,雙方都要拿出足夠的耐心和誠心。 ”

  業內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與蒙牛、達能六年前的一段“糾結情”有關,因為兩者曾在當時有過一段並不算愉快的 “閃婚”、“閃離”經歷。2006年12月18日晚10時許,彼時久未露面的蒙牛靈魂人物牛根生滿面春風地出現在北京中國大飯店,在鮮花和香檳的甜美氣氛中,親自向外界宣布“蒙牛王子”牽手“達能公主”。

  和此次交易相類似,根據當時的協議,內蒙古蒙牛、北京蒙牛和馬鞍山蒙牛分別與達能訂立合資合同,專事在中國生產、銷售、分銷和銷售保鮮乳制品。

  在后來公眾能夠接觸到的資訊范疇內,這場涉資8億元的高價“聯姻”一直運行於良好的軌道。先是蒙牛在交易后的3個多月時宣布,酸乳品牌碧悠的使用權已經轉交給蒙牛。半年后,原先品牌的使用者光明公告,達能亞洲已終止與其業務合作和知識產權許可協議。

  可“郎有情、妾有意”言猶在耳,這場中外資的“結合”卻在一年后意外地火速瓦解,“婚姻”的有效期隻有短短一年。正如許多對往日恩怨三緘其口的“過期夫妻”一樣,對於雙方分手的原因,蒙牛和達能都在當時拒絕作任何進一步解釋。

  不過,很快有消息流出,稱“蜜年”一結束就終止合資並非達能方面的意願,而是蒙牛團隊按公司治理結構採取的集體決定。其中,“不可言說的秘密”就是達能方面的精力被曠日持久的“達娃之爭”牽制,無法給出蒙牛需要的優勢互補的先決約定。這種看法在2007年末佔據了主流。

  翻開恩仇錄,“達娃之爭”的主角是達能與娃哈哈。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跨國商業糾紛之一,這場圍繞“娃哈哈”商標及宗慶后名下私人公司的合法性的紛爭長達3年之久。

  而當年蒙牛在“試婚”期間看到的,只是一個疲於奔命卻又四處輸官司的達能。選擇分手或許也是因為蒙牛早期對外方寄予的期望太高,但深陷“達娃之爭”的達能短期內“外部條件不成熟”,無法形成強強聯合的效應,於是蒙牛選擇了離開。

  “三角戀愛”兩頭落空

  雖然也算是和平分手,蒙牛充滿現實主義的“識時務”,還是給了達能情感上的致命一擊。因為在當時,達能與蒙牛的“結合”,其實背景是一場“婚外戀”。光明乳業就是達能的“舊愛”,兩者的“婚姻”走過了漫長的15年。

  達能進入中國之初,首先就是與光明合資,生產碧悠酸奶。雙方卻在2006年突然不歡而散,同年,達能又迅速轉投蒙牛,時間點甚是巧合。

  論資排輩,達能在那些進入中國的外企中算是“老人”。早在1987年,達能就有意搶灘中國,上世紀90年代更是帶著一本本支票不斷撬動中國領先的食品飲料制造商們的大門。

  相關資料顯示,早在1992年3月,達能和光明乳業就以50%:50%的股權結構投資390萬美元成立合資公司,開始了酸奶業務的第一次合作。 1995年,達能和光明再度攜手以82%:18%的股權結構投資900萬美元生產銷售達能鮮奶,這兩家公司均由達能負責經營。

  2000年,達能獲得光明乳業5%股權,並不斷謀求對這家中國乳品市場有力競爭者的增持。雖然后來也曾染指中國當時的飲用水王者樂百氏、全國桶裝水市場老大梅林正廣和、中國最大的果汁飲料商匯源,但就屬與光明的這場“婚姻”最為持久動人。

  可堅實的諾言卻似乎不敵時光的檢驗。2007年10月,達能(亞洲)將所持20.01%股份以每股4.58元的低價轉讓給光明乳業兩大東家上海牛奶集團和上實控股,為這段長達15年的“姻緣”畫上句號。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達能為了和光明分手,先后不惜共支付4.1億元的高額分手費。從后來的蛛絲馬跡看,如此分手費的背后,其實是一場由來已久的分歧,雙方的結合並沒有外界看到的那般光鮮與和睦。

  自2003年以后強化亞太戰略的實施,達能便對中國酸奶市場更加關注。2004年,達能亞太地區負責人專程來上海首次表達了增持光明股權並經營光明酸奶的強烈願望。此后,達能又多次以書面和口頭的方式提出各種調整雙方合作關系的方案,包括成立酸奶子公司、劃分酸奶經營區域、使用達能及光明雙品牌等。可光明方面卻回應寥寥。坊間一直有傳言稱,正是增持光明無望后,“寂寞難耐”的達能才終於將一腔熱情寄托在了蒙牛身上。

  后來發生的事或許可以表達達能在與蒙牛分手后的內心痛楚:在2007年之后,達能開始走上獨資之路,再沒有將“愛意”交付他人之手。

  “單飛”折翼屢遭困局

  “心灰意冷”的達能決定“單飛”了,可令它沒有想到的是,“單飛”的性價比遠沒有資本運作來得高。接手原來妙士在上海的酸奶廠后,達能的投資改造費用高達8億元,從投產到停產,卻僅僅堅持了數月。

  2011年12月,達能乳品中國新聞發言人徐杰接受媒體採訪時証實,在超市貨架難覓蹤影的達能酸奶,其上海工廠確實也已經暫時停產,正在進行內部評估。達能上海工廠停產,充分暴露出達能的獨資困局。

  2008年達能退出和光明的合資體系,原本在廣州熱賣的達能酸奶隨即撤市。而與蒙牛的“婚姻”宣告廢止,更令達能一下子落入既無自有工廠、又無直系銷售團隊的尷尬境地,酸奶業務規劃隨即被打亂,40多個品類全部退出市場。直到2009年才重回中國市場,與光明等對手“短兵相接”。

  可是,無產能、無渠道、無隊伍的達能,要與本土對手競爭隻能從頭開始。雖然貴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企業,達能在中國的酸奶業務卻仍難敵本土對手。當時被停產的這間工廠主要生產“達能”品牌的酸奶及乳酸菌飲料,供應上海市場,而停產的主要原因即是產品銷售不佳。

  達能此番再次與蒙牛合資,顯然是意在久攻不下的中國市場。而這個龐大的市場對於整個集團業務來說又已然成為最重要的支撐板塊。記者在達能此前發布的一季報上看到,歐洲市場依舊疲軟,中國市場對奶粉的需求卻讓公司獲得增長機會,當季多美滋等品牌奶粉所在的達能嬰幼兒營養品全球銷量同比增長17.1%,銷售額達到11.77億歐元,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成為提升業績的“火車頭”。

  在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達能自然不會甘心就此“鳴金收兵”,而六年前與蒙牛的一段“未了情”使兩者擁有再次攜手的感情基礎。一位乳業人士分析,蒙牛是在嘗試把自己打造成有外資背景的乳企,以期望從乳業的“草莽”形象中脫穎而出。畢竟從長遠來看,外資的引進以及先進管理技術的植入起碼是一塊有助告別信任危機的金字招牌。(記者 勞佳迪 報道)

(責編:趙雅楠、姜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