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食品頻道
人民網>>食品頻道>>正文

養生警惕:過度食糖危害堪比毒藥

2013年11月27日09:43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養生警惕:過度食糖危害堪比毒藥

人們一度以為,脂肪是健康大敵,而吃糖除了熱量略高,危害不大。然而,科學家警告,過度食糖的危害堪比毒藥,引發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情況不勝枚舉。更糟的是,由於食品加工業對糖的濫用,消費者即使不直接吃糖也難免過量攝入糖分。

甜食狙擊戰

柯克帕特裡克小學是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一所不起眼的學校,校方7年前採取一項了不起的措施:將所有飲料和零食售賣機請出校園。

如果說密西西比州是美國“最胖”的州,柯克帕特裡克當年就是這個州“最胖”的縣裡“最胖”的小鎮,肥胖症發病率高居美國之首,患病人群中有相當比例是未成年人,原因就是過度食用高糖食品。

這裡地處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帶,以優美的藍調和富庶的棉田著稱。這裡的居民構成以美國黑人為主,他們大多身處低收入階層,負擔得起的食物大多是廉價、高糖的垃圾食品。

在柯克帕特裡克小學,隻有7%的白人學生、2%的拉美裔學生,其余91%全是黑人。校長蘇珊娜·沃爾頓說:“這些孩子有什麼吃什麼,往往是最甜、最便宜的食物:蛋糕、奶油和糖果。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尼古拉斯·斯科洛克去年從這所小學畢業,身高剛達到游樂場允許坐過山車的標准,體重在兩年前就已達到61公斤。

校長沃爾頓記得這個孩子:“他最怕上體育課了,跑步不行,呼吸也有困難———這孩子什麼都不成。”不過,沃爾頓自嘲說,自己也是個大塊頭,沒資格評論別人的體重。

孩子們一天兩餐在學校食堂就餐,現在,食堂隻提供烘焙食物和蔬菜水果,再無可樂和零食出售,也不提供高溫油炸食品。校園內還開辟出一片田地,用於種植蔬菜瓜果。為顯示學校倡導健康飲食的決心,校方規定教師每周一要穿著醫院消毒制服上班。

家庭是對抗高糖食品的另一“戰場”。斯科洛克的媽媽沃姬·瓊斯決定以身作則,向兒子示范何為健康飲食。她說:“我以前整天甜品不離嘴,但現在我改吃芹菜。別人笑話我,說我是因為交了新男友、想減肥,我說:‘不對,我是想健康地活下去。’”

危害一度被忽視

在美國,由於過度關注脂肪可能造成的健康隱患,糖的危害一度被忽視。

早在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黑文·埃默森就指出,1900年至1920年期間,死於糖尿病的患者人數與糖的消費量成正比。

20世紀60年代,英國營養學家約翰·尤德金經過實驗証明,攝入過多糖分會導致血液中的脂肪和胰島素水平大幅上升,顯著增加罹患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為什麼全世界有1/3的成人患有高血壓,而1900年的時候隻有5%的人有高血壓?為什麼1983年全球隻有1.53億人患有糖尿病,如今卻有3.47億患者?為什麼越來越多美國人患有肥胖症?”科羅拉多大學腎病專家理查德·約翰遜說,“我們相信,糖是原因之一,即使算不上主要原因。”

然而,還有不少科學家相信,過度攝取飽和脂肪引起膽固醇水平上升才是肥胖症和心臟病高發的“罪魁禍首”。長期以來,減少脂肪攝入成為美國健康飲食宣傳的重中之重,至於合理攝入糖分則鮮有提及。

如今,美國人攝入的脂肪與20年前相比大幅減少,但肥胖症患者卻有增無減。約翰遜等專家認為,其中原因在於,盡管人們吃的肉少了,但飲食攝入的糖卻沒有變化。

人們飲食攝取的蔗糖通常由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構成,后者在水果中天然存在、口味甘甜 。 軟 飲 料 的 常 見 配 料 高 果 糖 玉 米 糖 漿(H FC S)同樣由葡萄糖和果糖構成,但因為果糖成分略高(55%)而口感甜膩。

人體攝入含糖食物之后,其中的葡萄糖由細胞分解代謝,果糖則由肝臟“加工處理”。如果吃太多糖果、喝太多高糖的軟飲料,人體肝臟分解其中果糖,產生一種名為甘油三酯的脂肪。這些脂肪一部分堆積在肝臟,長此以往形成脂肪肝。還有一部分則進入血液,長期累積引發高血壓、胰島素分泌紊亂,結果引發代謝綜合征。

這類患者往往出現血壓偏高、血脂異常、腰腹肥胖等症狀,如果不加以控制有可能發展成為II型糖尿病,心臟病發作的幾率也高出常人。依照美國國家衛生院的指標,全美1/3的成年人都屬於代謝綜合征患者。

美國心臟病協會最近也提醒公眾避免過度攝取糖分。然而,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他們以為,攝入過多糖分只是給身體帶來過多熱量,其危害有限。事實上,過度食糖的危害遠不止攝取多余熱量,簡直就是吞食毒藥。

人們通常以為,美國人太胖,因為他們吃得多、動得少。然而,約翰遜指出,美國人動得少,是因為他們嗜糖成癮,身體分解、吸收大量糖分耗盡了他們的精力。

“這與卡路裡無關,如果大量食用,糖本身就是毒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內分泌專家勒斯蒂格說。

防不勝防

既然食糖有害,隻要少吃甚至不吃不就行了嗎?然而,對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這並不簡單。

當今世界,加工食品大行其道,人們即使不吃糖也在不知不覺中攝取了不少糖分。從公認含糖量較高的碳酸飲料、甜品到看似“無糖”的蘇打水、面包和酸奶,加工食品中糖的使用幾乎達到泛濫成災的地步。

以早餐麥片為例,這種美國人幾乎每日必吃的早餐食品一向以健康食品自居。然而,早在1920年,美國市面上即演化出各種形態、裹著白糖的麥片產品。如今,美國專利商標局已經有2000種口味的麥片記錄在冊,無一不含糖。

食品廠家不僅高度依賴糖這種調味品,還調制出更多廉價、高效的甜味添加劑,比如高果糖玉米糖漿。與普通蔗糖相比,這種糖漿中的果糖含量更高,吃起來更甜,而且因為使用玉米能享受美國政府補貼,成本更低。除了在碳酸飲料中大肆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還被廣泛添加於其他食品中,比如烹制湯羹、制作蘇打水。

除了能為食品增添甜味,糖還能為食物增添光澤、加強塑性以及延長保質期等等,其結果是糖在食品加工工業中無處不在,消費者即使不吃糖,不知不覺中也會攝入不少糖分。

美國心臟病協會建議,成年男性每天攝入糖最多不超過9茶匙(1茶匙糖約重4.2克),女性不超過6茶匙。然而,盡管自1999年以來糖的消費呈下降趨勢,美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糖仍高達22.7茶匙,這些糖都隱藏在美國人常吃的麥片、香腸、餅干、酸奶和可樂裡。

即使柯克帕特裡克小學推行低糖飲食,但那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仍然為廉價的垃圾食品所包圍。在要不要吃糖、吃多少糖的問題上,普通消費者不僅要管住自己的嘴,更要對抗整個食品加工業。

“這是悲劇所在,窮人比富人更深受糖所害,”約翰遜說,“有錢人有不少樂子,可以去旅行、去夏威夷度假,好好犒勞自己,但窮人若想慶祝一番,隻能走到街角買個冰激凌。”

(責編:(實習生 宋夢琦)、李彥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