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食品
人民網>>食品>>正文

為什麼要自稱“吃貨”從心理層面解答吃貨盛行

范正偉

2015年04月28日07: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為什麼要自稱“吃貨”(青年觀)

  “與發現一顆新星相比,發現一款新菜肴對於人類的幸福更有好處。”法國傳奇美食家薩瓦蘭在《廚房裡的哲學家》中的這句話,在微信朋友圈被詮釋得淋漓盡致:從飯前拍照到深夜發圖,晒美食成為網絡新時尚,而發圖者往往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理直氣壯地自稱“吃貨”。

  老北京有句歇后語:賣燒餅的不帶干糧——吃貨。與美食家不同,“吃貨”通常是貶稱,但它又不同於“飯桶”,而是一種略帶優雅的網絡自嘲。在這一點上,“吃貨”倒是不孤單,這些年來,從“屌絲”到“女漢子”,類似的自嘲並不罕見。雖然這樣的稱呼,一般自己說沒問題,別人說則可能犯忌。換句話說,它們更多的是自稱用語。

  自嘲的背后,可能是自我保護。與其被別人質疑,不如主動示弱。不是說我肥胖麼,我承認我愛吃,讓事情變得順理成章﹔不是笑我貧窮麼,我有自知之明,讓你無話可說﹔不是嫌我粗獷麼,我自命為女漢子,一切有了合理解釋。卑微是卑微者的通行証,在以瘦為美、以富為榮、以柔為貴的傳統標准之下,主動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緩壓力,展現自己人畜無害、單純善良的形象,便成為實現自我紓解、拉近社交距離的藝術性策略。

  自嘲的背后,也不排除某種自矜。一邊發圖大快朵頤,一遍秀著小蠻腰,感慨自己“怎麼也吃不胖”,招來眾人的羨慕嫉妒恨﹔一邊住大房子開豪車,一邊卻自稱“屌絲”,讓別人感覺沒法活,這正是網絡文化的一大特色:自嘲與炫耀往往彼此混雜,真話與玩笑經常相互換位,看似在消解,實則在抬高,看似十分低調,實則異常驕傲,有時自稱“吃貨”,也不過是一種退可守、進可攻的策略。難怪有人感慨,“吃一點貓食就說自己是吃貨,擰開個礦泉水瓶蓋就說自己是女漢子。”

  在這個意義上,自嘲也好,自矜也罷,其實是在建構一種新的話語體系,尋求一種歸屬感和身份認同,同時也是對現實的某種柔軟抵抗。在所有愛好裡,吃是最沒有門檻的,美食家也許遙不可及,但“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每個人都有熱愛生活的權利﹔身處消費主義的時代,面對拜金主義和物質崇拜的裹挾,出身貧寒的人,同樣有尊嚴、依然可逆襲﹔在陌生化的現代都市,許多事情隻能一個人獨自承擔,必須學會堅強、學會勇敢、學會承擔……這並非一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它是一種清醒的自我調適,是以一種新的方式實現與自我的和解、同群體的交流、對社會的融入。

  任何標簽的盛行,都是為了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指出,人是表現為言談的存在者,言談背后是人的生活家園。同樣是半杯水,樂觀者會說杯裡還有半杯水,悲觀者會嘆息杯裡已失去了半杯水。網絡標簽的流行,或許有其跟風的因素、不雅的一面,但如果從中能夠讀懂年輕人的現實焦慮,看到蘊藏於其間的積極心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未嘗不是一種正能量。

(責編:曾璇、李彥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