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食品第三方檢驗誰來監管?

2017年03月24日08:59 | 來源:中國醫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食品第三方檢驗誰來監管?

3月7日,德國第三方檢測平台公式KO-TEST在中國的合作方優恪網披露,德芙絲滑牛奶巧克力在德國被檢出礦物油成分。隨后,該機構又發布測評稱,海天、老干媽、老干爹、翠宏等10款油辣椒產品含有礦物油、多環芳烴化合物、增塑劑及增味劑等成分。上述消息一經發布便迅速引發連鎖反應,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等食品專家、科普作家第一時間向公眾科普了礦物油在食品中的應用安全性,並質疑該機構相關檢測思路與標准是否合理。

事實上,這並不是所謂的第三方檢驗機構首次引發爭議。2012年,綠色和平組織發布報告稱吳裕泰、張一元等國內9家知名品牌的18種茶葉含有至少3種農藥殘留即引發強烈反彈,業界直指其混淆農藥殘留與農藥超標,未採用中國國家標准的檢測思路和目的令人生疑。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我國食品生產和監管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政府購買服務的激增,食品第三方檢驗市場迅速擴容。與此同時,由於准入門檻低又缺乏他律,檢驗機構魚龍混雜、檢驗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開始凸顯,個別機構動機不純,提供的檢測報告不公正、不科學,食品第三方檢驗急需監管。

第三方檢驗緣何惹眾怒

“他們(優恪網——編者注)自己也說了,這些送檢的產品符合所有的國家標准。而他們選取的檢測項目是不在國標之中但‘他們認為’可能帶來健康風險的。這一理念看起來無可厚非,但操作起來問題很多。項目不在標准之中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該物質的安全性評估缺乏科學數據,由此來判定‘安全’‘有害’並不靠譜﹔另一種是食品中的含量根本到不了‘過量’‘有害’的地步,所以沒有必要制定標准。”果殼網知名科普作家雲無心撰文指出,“這個所謂的‘第三方獨立測評’,類似的問題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一貫如此。他們的測評思路就是錯誤的。”

而另一位知名食品安全科普專家鐘凱則在發布第一篇有關食品中礦物油科普辟謠文章后,又怒而推出題為《網絡黑關公效忠德國主子,卑鄙手段抹黑中國食品安全!》的微文,不僅指出該機構所有測評報告“都是一個路數,恐嚇、抹黑、信息操縱、移花接木、斷章取義、心理誘導,手段卑鄙,毫無職業操守”,更建議“媒體朋友們不要動不動就把這樣的黑公關稱為‘獨立第三方測評機構/平台’,充其量是‘自稱獨立第三方的網絡公司’。”

此次優恪網礦物油事件,專家普遍詬病其混淆了從食品接觸材料遷移到食品中的礦物油的量和食品中的礦物油含量兩個指標,前者標定的是品質,而后者才關系到安全,並且事實上所有涉及品牌全部符合國家標准。但更令業界憤怒的是本應是食品安全專家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變身“磚家”,令缺乏專業知識的普通消費者根本無從分辨,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惡化產業生態。

“這個檢測報告的發布很巧妙,按照國家標准所有的相關產品都是合格的,所以它沒有判定樣品是否合格,而是採用了評級的辦法。D級的評級很容易讓媒體和公眾誤解,認為產品有問題。”一位不願具名的食品企業法務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選擇以往食品行業並不十分了解和關注的物質,特別是國內還沒有標准的物質進行檢測,是這種所謂的第三方檢驗機構的慣用手段。“但老百姓誰知道這個,這些機構在老百姓眼裡就是專家,你越辟謠他越信得歡。這樣的檢測怎能不令食品企業人人自危?”

而僅僅就在2月27日國新辦的發布會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在提到食品安全謠言問題時特別指出:“建議大家不要輕易使用有毒、致癌這些渲染性字眼。食品安全的報道既要考慮報道本身,又要考慮報道的社會影響,一定要客觀、公正。”畢井泉說,他支持媒體揭露謠言,批評制假售假,但不能嘩眾取寵。

第三方檢驗市場魚龍混雜

“第三方檢驗機構最早出現在國外,在改革開放后逐漸為我國所認識和接受,但真正的井噴出現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后的十幾年。”知名民營第三方檢驗機構華測檢測認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峰介紹,2013年大部制改革后,我國的食品第三方檢驗出現了爆炸性增長,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食藥監管部門成為食品安全監管主體后,有關食品檢測的需求急劇增長﹔另一方面是隨著政府監管的加強,企業、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不斷提升,生產經營企業加強品質自控提升產品質量水平的需求不斷增加。

雖然獲得快速發展,但當前中國的食品第三方檢驗行業“小、弱、散”的特點十分明顯。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分布在全國各地各領域的食品檢驗機構約有3萬余家,但年收入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卻是鳳毛麟角。“食品檢測行業是一個重資產技術性的服務行業,有些機構僅僅是服務於某個省甚至某個地級市,公司場地、設備、人員等投入較大,而企業資金回流及成本回收的周期較長,這樣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是核心技術人員的匱乏和缺少人才的培養和沉澱。” 萬峰指出,“食品檢測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缺乏對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必要監管,尤其是准入門檻設定和退出機制需要不斷完善。此外,成立專門的第三方檢驗行業協會也是很好的管理模式,能夠促進行業自律,規范和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有些檢驗機構在行業內進行惡意競爭、低價中標的現象時有發生。萬峰告訴記者,正常來講,食品抽檢的合格率一般在90%以上,當購買服務方要求出具某一類食品的合格報告時,個別機構可能就有數據造假的情況。“這種不誠信的行為一方面嚴重影響行業聲譽,另一方面因其數據造假往往採取低價競爭手段,造成行業亂象。希望有關部門在購買檢驗服務時,對於報價特別低的機構要特別注意,避免上當。”

“一般檢測機構隻要經過計量認証(CMA),就有資質出具檢驗報告。”食品伙伴網高級工程師&食品安全總監陶慶會告訴記者,成立一個檢驗機構門檻不高,根據其能檢測的種類范圍可難可易,但總的來說,具有一定的設備和人員,達到實驗室資質認証的條件,通過審核就可以。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各地規模不大的檢驗機構越來越多的原因。

獨立第三方機構更需監管

獨立第三方檢驗機構由於處於交易雙方的利益之外,所出具的檢測數據被認為具有獨立性及公正性的特點,因此容易被各方廣泛接受。食品第三方檢驗的獨立性和公正性不僅關系到出具報告的客觀公正與否,更關系到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關系到整個社會的誠信。針對所謂“獨立第三方”不獨立、第三方檢驗機構魚龍混雜的情況,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建立專門的監管機制迫在眉睫。

萬峰和陶慶會均建議,有關部門在購買第三方檢驗服務時要有意引導,對那些通過復核確認檢驗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檢驗機構,要在招投標方面給予傾斜,並向社會公布復核結果,幫助合規企業打造品牌。對於出現違規行為的機構,在招投標時,給予扣分,引導企業提高檢驗水平,杜絕不正當競爭。“食品檢測的實驗室成規模投入的儀器都在千萬元人民幣以上,投資不到這一數量級的實驗室肯定不可靠。人才的成長、熟練程度都需要檢測量的積累。不要給那些亂做的機構太多的空間。”

中食安信(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費洪濤表示,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八條明確了四類信息的公布主體:國家食品安全總體情況(國家食藥監管總局)、食品安全風險警示信息(國家和省級監管部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調查處理信息(國家和省級監管部門)、食品安全日常監督管理信息(縣級及以上監管部門),第三方檢驗機構根本不具備發布食品安全信息的資格。他建議對檢測報告的發布進行管理。

“國外一般是通過非官方組織對第三方檢驗機構進行管理,如果有機構違規,由行業自律機構來處理。但在我國目前相應法律法規不甚清晰,受害企業訴訟難度過大的情況下,不能照搬這樣的管理方式,而是應當由專門的政府機構對第三方檢驗機構進行監管。”萬峰指出,應加強對第三方檢驗機構的監管,例如提高飛行檢查的頻率、擴大能力驗証不合格的通報范圍、加強數據溯源等,切實起到規范引領檢驗檢測行業健康發展的作用。

萬峰指出,檢驗機構也要自律。在華測的價值觀裡,造假或質量不合格是恥辱。針對華測全國布局的實驗室,華測也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技術考核手段。一是確保政府購買服務的合規性,即從抽樣、檢驗、報告的發送全程進行合規性評審,做到程序合法、數據准確、結果可靠。二是加強技術考核,要求各地積極參加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和農業部等國家級能力驗証工作,同時在企業內部加強交叉能力比對,並且根據能力驗証的結果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不斷提升技術服務水平。陶慶會還建議,要規范第三方檢驗機構報告的發布行為,對於不合規、造假的檢驗機構要有退出機制令其退出。(記者 徐亞靜)

(責編:聶叢笑、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