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吃肉會讓全球變暖!1kg牛肉排放300kg二氧化碳

楊小明
2017年08月12日08:56 | 來源:人民網-健康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吃肉會讓全球變暖!1kg牛肉排放300kg二氧化碳

愛吃肉隻會讓自己長肉而已?不!還會讓全球變暖!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顯示,畜牧業制造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每年產生的升溫效應,相當於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1千克牛肉排放300千克二氧化碳

一般認為,氣候變化主要源於汽車和工業的廢氣排放。其實,飲食習慣也影響地球變暖。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畜牧業每年制造的溫室氣體總量產生的升溫效應相當於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牛是最大的氣體制造者。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副教授馮翔解釋,牛是反芻動物,牛在食用牧草之后,在胃腸道消化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阿根廷研究人員發現,牛群的甲烷氣體排放量在空氣中的含量雖然比二氧化碳少,但是它引起氣溫升高的效力卻是后者的23倍。數據顯示,每生產1千克牛肉相當於排放了30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綿羊和山羊是165千克二氧化碳當量;生產牛奶、禽類制品和豬肉相對應的二氧化碳當量則分別低於100千克。

畜牧業會產生如此多溫室氣體的第二個原因是牧草的大量消耗。比如,牛長一公斤的肉需要吃幾公斤的牧草。人類不斷增加對肉類的需求,被用於種植吸收二氧化碳的樹木、草地改為種植飼料作物,綠色植被的減少也增加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另外,肉制品的加工、運輸和冷藏環節都會使用燃料,從而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人類制造的溫室氣體中14.5%來自於畜牧業,是位列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燃燒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來源。

國人人均吃肉59公斤

哪些國家吃肉最多呢?2014年公布的肉類消費數據中,澳大利亞登上食肉之國的寶座,人均一年消費90.21公斤的肉類。德國聯邦營養和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德國人均吃掉約88公斤,比美國人均高170克。根據《2016全球糧食政策報告》顯示,我國人均肉類消費量約為59公斤。

雖然我們不是人均肉類消費量最多的國家,但是我們的肉類消費量總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肉類總消費量為6014萬噸,到了2015年增加到了8625萬噸。短短五年,中國肉類總消費量增長43.42%。目前,我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已經遠遠超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議的每天人均禽畜肉攝入量40~75g。《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中也明確提到,2020年國民人均年消費肉類的目標為29公斤。

吃肉過多不僅影響氣候,更影響健康!人們攝入過多肉類,特別是紅肉類,可與超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等慢性病有關。此外,肉類中還含有嘌呤鹼,易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生成尿酸,易引起痛風、骨發育不良等疾病;過量吃肉,還會降低免疫力。

不是不吃肉,可以少吃肉

“肉類食品是攝入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必需氨基酸的來源。”馮翔教授指出,不是選擇不吃肉,而是要學會選擇性吃肉,並且控制攝入量。

“吃四條腿的不如吃兩條腿的,吃兩條腿的不如吃沒有腿的”這句俗語說明應該多選擇魚類肉和禽類肉,少量選擇畜類肉(豬牛肉)。馮翔教授介紹,畜肉類的脂肪主要以飽和脂肪酸為主,即使是豬肉中的瘦肉,肉眼看不見的隱性脂肪也佔28%。禽肉則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營養而著稱。魚類中的肌肉含蛋白質15%~20%,而脂肪含量隻有1%~3%。另外,魚肉的脂肪多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所以不論是從環保還是營養角度,都要控制一下肉類的攝入,特別是紅肉類的攝入。

“我們提倡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輔以動物性食物的膳食模式相對健康一些。”馮翔教授建議,人均每周魚類、禽畜類攝入量各為280~525g,蛋類280~350g,應該優先選擇魚和禽,少吃肥肉、煙熏和腌制肉制品。

此外,如果擔心蛋白質不夠,攝入太多的肉食又容易引起疾病,可以選擇一些蛋白質含量與質量都比較高的植物性食物來代替部分紅肉。比如面筋中的蛋白質含量高於瘦豬肉、雞肉,屬於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熱量食物。黃豆也含有高蛋白,被稱為“地裡長出來的肉”。按蛋白質含量來算,50克黃豆相當於100克豬裡脊肉。(楊小明 、王楠)

(責編:馬曉慧、許曉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