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寧夏“菜籃子”成為“搶手貨”

2018年08月27日08:31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寧夏“菜籃子”成為“搶手貨”

在廣東人的餐桌上,菜心可謂是“常客”。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菜心可能來自距廣東2000公裡外的寧夏。

黃河的滋養灌溉、充足的光熱資源、多樣的地貌生態,讓寧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菜籃子”。而如今規模化種植、品牌化經營、現代化管理的路子,讓農民的收入提高了,產業結構持續升級。正值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南方日報記者踏上這片土地,見証塞上江南這“農”墨重彩的一筆。

規模化種植助農民增收

早上天還沒亮,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冷涼蔬菜基地的蔬菜運輸車正在裝車。這一車菜心將經過40小時的0—2℃全冷鏈運輸,發往廣州江南市場,然后再分發至廣東各地市和港澳地區。

以30斤的菜心為例,從固原到廣州的運輸成本就需要14元,冷涼蔬菜的價格也比廣東市場均價高出2元/斤。不過,因為纖維少、甜度高,寧夏的菜心受到廣東市場的歡迎。

“寧夏六成以上的菜心都銷往了廣東市場。”不久前,彭堡鎮副鎮長、姚磨村冷涼蔬菜基地負責人姚選去了一趟廣州,並專門到訪江南市場,他自豪而興奮地看到,市場上大部分菜心都來自寧夏。

2012年起,固原市開始規模化種植蔬菜,萬畝良田瓜果飄香。因為氣候宜人,原州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建成生態型冷涼蔬菜產業帶。1.6萬戶農戶7.1萬群眾參與蔬菜種植,年蔬菜產量70.8萬噸,實現總產值11.05億元。

近年來,固原市還引進廣東芥蘭、龍芽、遲菜心、耐寒優秀西蘭花等新品種,建立起“互聯網+農業”信息平台,實現了全程追溯,同時還在廣州、深圳、武漢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冷涼蔬菜銷售窗口11個。南菜北種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品質保証。據悉,寧夏蔬菜在種植品種選擇、質檢、收割入庫、分揀包裝、冷鏈運輸等環節上都有嚴格的程序。

規模化、品牌化的蔬菜種植產業切實提高了農民收入。固原市轄四縣一區,均屬國家級貧困縣。蔬菜種植產業化以后,該市人均蔬菜年收入1453元,佔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以上,其中參與蔬菜種植戶年人均蔬菜淨收入7781元。當地農民除種植蔬菜收入外,有4500人在冷涼蔬菜基地長期打工,每人每年可收入1.7萬元。

8月的寧夏,早上四五時日出,晚上八九時方才落日。充足的光照、肥沃的土壤,讓寧夏菜不僅成為了廣東人的“心頭好”,更被擺上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餐桌。目前寧夏全區建成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50余個,10家供港蔬菜生產基地被香港漁農署授予“信譽農場”稱號,賀蘭螺絲菜、越夏番茄、西吉西芹、彭陽辣椒、固原馬鈴薯等遠銷海內外。

品牌化經營帶來高效益

寧夏農耕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的美譽。規模化種植、品牌化經營、現代化管理,農民收入提高了,產業結構持續升級。

枸杞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具特色的區域農產品。在枸杞成熟季節,寧夏中衛市中寧縣枸杞種植、加工基地格外熱鬧,枸杞採摘工人譚婷從早上六七時開始工作,要一直工作到晚上7時左右,一天一般能採摘100斤左右,熟練工能採摘200斤。“每個中寧人,隻要你和他講到枸杞,他都會說得頭頭是道。”

因為採摘枸杞尚未實現機械化,所以在果實成熟季節參與採摘,也成為許多當地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一斤枸杞1.5元的工錢,熟練工人在六七月的薪酬可以超過6000元/月。

鮮紅飽滿清甜的枸杞鮮果,在南方實屬少見,因為其保鮮時間僅3天,所以要在採摘后迅速通過33道工序對枸杞進行加工,因此常見的枸杞都是經過烘干處理的。

除枸杞干果和鮮枸杞外,中寧縣還積極打造和培育周邊產業,如枸杞果酒、枸杞籽油、枸杞花蜜、枸杞芽茶和枸杞糖肽等七大類50多個枸杞精深加工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中寧縣還特別設立了中寧縣枸杞產業發展服務局,由縣委、縣政府直接管轄,專為枸杞產品研發、種植、銷售、品牌宣傳提供支持和服務。

截至目前,寧夏的枸杞種植面積達到85萬畝,枸杞干果總產量達到13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年綜合產值達到百億元。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賴偉利表示,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立足資源稟賦,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堅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聚焦產業規模大、促農增收帶動力強、受惠面廣的優質糧食及草畜、瓜菜、枸杞、葡萄“1+4”特色優勢產業,探索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高品質、高端市場、高效益的“一特三高”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農業總產值從設立自治區初期的2.2億元增加到536.4億元,增長了243.8倍﹔農民收入由自治區成立20周年時的116元增加到10738元,增長了92.6倍。(記者 陳芳庭 張迪 發自寧夏)

(責編:許曉華、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