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人造肉”即將端上美國人餐桌

記者 劉 霞
2018年11月26日08:4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造肉”即將端上美國人餐桌

據美國《科學》雜志近日報道,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這兩家機構發布的一份聯合聲明表示,他們將共同努力“培育這些創新食品並保持最高標准,以維護公共健康。”

根據分工,FDA將負責監管制造人造肉所需細胞的收集、儲存和培育﹔而美國農業部主要負責食品的生產和貼標簽工作。

實驗室培育出來的肉類有何特殊?為何需要兩大監管機構聯合監管?這種肉類在走向消費者餐桌的路途上,還會遇到什麼“攔路虎”?

“人造肉”好處多多

要想在實驗室培育出人造肉,首先需要進行活檢,也就是從一隻動物身上提取一塊組織或器官——通常是用針,獲得干細胞,然后將干細胞放入培養皿中繁殖,得到肌肉組織。

實驗室培育出來的肉類有很多好處。首先,這將消除對培育和屠宰動物的需求。要知道,僅在美國,每年就有大約90億隻雞和3200萬頭牛被宰殺。

此外,它還有助於抑制氣候變化,因為農業,尤其是肉類生產,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當然,如果實驗室培育肉類技術能夠成功推廣,還會讓相關人士賺得盆滿缽滿,獲得巨大的經濟回報。

2013年,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的生物工程學家馬克·波斯特創造出有史以來第一塊人造牛排。隨后,人造肉引來無數投資資金,眾多私營公司,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PayPal創始人彼得·泰爾等在內的知名投資者,都對其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在推動其商業發展方面付出了不少心血。

比如,2017年8月1日,專門研究利用素食食材制作牛肉餅的公司“不可思議的食物”(Impossible Foods)宣布,其獲得了來自新加坡基金公司淡馬錫、比爾·蓋茨、科斯拉風投等投資公司和個人共計7500萬美元的融資。

雙管齊下確保最高標准

但迄今為止,這些人造肉產品如何從實驗室走向消費者的菜籃子,並最終被端上餐桌,一直面臨如何監管的問題。不過,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11月16日,美國農業部與FDA正式就實驗室制造出來的肉類產品的商業化制定了規則框架。這在全球尚屬首次。

今年10月,FDA與美國農業部召開會議,討論了實施食品生產所需的監管框架並發表聯合聲明。聲明稱,FDA將負責管理細胞在實驗室的整個過程,這是該機構的傳統職能權限。在這些階段之后,就要由農業部接手了,它將監督產品的生產與貼標簽環節。“該監管框架將利用FDA在管理細胞培養技術和活體生物系統方面的經驗,以及美國農業部在管理供人類食用的牲畜和家禽產品方面的專業知識。我們相信,這一監管框架可以成功實施,並確保這些產品的安全。”

美國優質食品研究所負責人杰西卡·阿爾米說:“我們相信,這兩個機構能夠相互協調,保証通過細胞培養得到的肉類對消費者無害並且貼上正確的標簽,完全不需要為此制定新的法規或者額外條例。”言下之意是:要將實驗室制造的肉投入市場,任何新的法律框架都是不必要的。

目前,美國農業部和FDA正在積極優化技術細節,但他們說,他們有權協調各自的監管系統,以便不需要額外的立法。

對此,阿爾米難掩興奮:“這兩個部門為可預見的透明管理提供了如此的便利,這對該工業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跡象。”

來自養殖肉類初創公司“新時代肉類”(New Age Meats)的布萊恩·斯皮爾斯則表示:“(新的監管框架)減少了不確定性,使我們能在美國開發創新技術,使肉更美味、更健康、更可持續。此外,聯合框架還使我們能更快地提供更多研發和制造崗位。”

價格高企仍是“攔路虎”

不過,人造肉在邁向餐桌的道路上還面臨著另外一隻“攔路虎”:高昂的價格。2013年,波斯特創造出的第一塊人造牛排的生產成本高達25萬歐元(約合200萬元人民幣)。

法國全國農藝研究所研究主管讓-弗朗索瓦·奧凱特表示:“雖然成本肯定會大幅下降,但那也很難進入到工業階段,除非取得技術突破。”

美國、荷蘭、以色列等國的好幾家新興企業目前正致力於破解這個難題。此外,還可以寄希望於農產食品加工業的大量支持,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是泰森風險投資公司,這是美國最大的肉產品公司泰森食品公司旗下專門進行風投的企業。還有嘉吉公司、谷歌或前面提到的比爾·蓋茨等。加州新興企業Just因為生產不含雞蛋的蛋黃醬而聞名,它自2011年創立以來已經籌集了2.45億美元資金。

阿爾米補充說:“以色列、日本和新加坡等國政府已經對這種食物技術表現出非常大的興趣。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就能吃上美味的人造肉。”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5日電)

(責編:許曉華、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