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老年群體為何成為“保健品詐騙”受害重災區

2019年01月16日09:01 | 來源:中國婦女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老年群體為何成為“保健品詐騙”受害重災區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養生健康意識逐漸加強,對保健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近年來,老年人被忽悠買保健品的事件屢見報端,老年群體深陷“保健品詐騙陷阱”的情況愈發嚴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對稱、認知能力較弱等特點,設置各種陷阱,夸大、虛假宣傳,大肆侵害老年人的權益。近期,各地有關部門已開展打擊、清理、整頓保健品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相信此類不法行為必將得到有效遏制。同時,老年人也需樹立對保健品科學、正確的認識,保健品不是藥,不能治病,不要輕信所謂“健康講座”,盲目相信所謂專家的“藥到病除”“包治百病”的夸大宣傳,以免貽誤治療時機。作為老人子女,也應對老人多加關愛陪伴,彌補他們情感的缺失和心理需求。

近日,江蘇南京公安機關破獲一起特大保健品詐騙案件,非法社會組織“華康益壽托管中心”打著公益旗號,聲稱可以免費為65周歲以上離退休人員提供電子血壓儀、拐杖、輔酶Q10等功能評估,並派人冒充醫學專家,為老年人進行心血管疾病體檢、分析解釋病情。

在此期間,鼓吹“千金方元寶楓”產品為中國醫學權威機構研發,有四項國際專利,夸大療效,標榜原價2987元一盒,現隻需987元,進而誘騙老年人購買,實施詐騙。后經警方証實,“千金方元寶楓”產品既不是藥品也不是保健品,產品成本價僅為60元,該案全國受騙人數逾千人,涉案金額2000余萬元。

據公安部數據統計,2018年以來,已破獲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詐騙犯罪案件30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900余人,追贓挽損1.4億余元。

近年來,保健品詐騙犯罪呈現發案區域不斷擴大、涉案金額不斷增加、作案手法不斷翻新的趨勢。特別是一些犯罪團伙採取公司化模式運營,利用有些老年人關注養生保健,防騙意識不強等情況,以發放贈品、免費體檢、免費講座、免費旅游為誘餌,套取老年人信息,進而組織專人提供“親情”服務,騙取老年人的信任,並通過夸大、虛構保健品療效,打著高科技產品、慈善福利工程等旗號大肆蒙騙老年人。老年群體深陷“保健品詐騙陷阱”的情況愈發嚴重,成為受害重災區。

為何不法分子紛紛把目光瞄准老年人群體?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養生保健意識不斷增強,自身對健康保健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產品購買能力較強,但對產品辨別能力不足。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周敏慧講師認為,“健康問題是老年人群體的一個心裡‘痛點’,之所以許多看似極易識破的保健品騙局能成功,是因為戳中了老年人群體需求,他們願意為此付出金錢,而恰好他們又具備購買力。”

周敏慧強調,“保健品本質上是一種食品,是作為日常膳食的補充,並不是治療疾病的藥品。”我國《保健食品管理辦法》規定,保健食品是指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

60多歲的楊女士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我常年患有便秘,西醫、中醫都看過,但效果甚微,嘗試購買保健品,一是覺得保健品不需要醫生開具,購買方便,並且宣稱藥物是純天然的,沒有副作用。二是因為藥物已經不起作用,就試試一些帶有‘秘制偏方’的保健品進行調理,實屬無奈之舉。”

鶴童公益養老集團董事長方嘉珂表示:“現在的許多慢性病是終身攜帶的,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身患慢性病的老人,在藥物無法緩解症狀的情況下,視保健品為一種替代性心理安慰劑,希望得到意外療效。”

方嘉珂說,加之現在保健品的營銷手段非常高明,產生轟炸式的心理效應。“許多營銷團隊利用空巢老人的孤獨感,貼心、熱情地為老年人組織免費旅游,觀光農家樂,贈送禮品……本質上是精神營銷法,用這些小恩小惠為老年人營造一種溫暖、親切、可靠的品牌形象。”

實際上,保健品不是處方藥,但有無副作用?是否可以隨意服用,多多益善?尚無科學定論。多數老年人沒有渠道去了解產品信息,也無法利用網絡公開口徑去查証保健品真偽。許多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老年人信息閉塞,法律意識淡薄,愛“佔小便宜”、盲信權威,固執從眾等心理,針對他們量身定做的騙局。

如何防范保健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問題,是老年人及子女,乃至整個社會都需要做好的一門功課。

第一,要樹立對保健品科學正確的認識。保健品不是藥,沒有藥品所具備的療效。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目前,監管部門依法批准注冊的保健食品允許聲稱的保健功能主要有27類,依法備案的保健食品允許聲稱的保健功能為補充維生素、礦物質。保健品廣告不可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效,不可與藥品、其他保健食品進行比較。

周敏慧認為,我國的保健品是省級和衛生部兩級審批制度,獲得審批的保健品具有“保健食品”標識,這其實是一種政府對於產品質量的背書,是消費者購買時的一個重要的參考信息。

方嘉珂介紹,在其他國家,保健品包裝上會明確標注屬“食品”類,讓購買者清楚明白地了解保健品實質。對老年人來說,保健品包裝、廣告中夸大、模糊的表述,都會對其產生誤導。

“作為子女,父母去體檢時應多陪伴在他們身邊,及時了解父母的健康狀況,向醫生咨詢基本的醫療常識。對於需不需要服藥,吃保健食品等問題,首先應該聽取專業醫生的建議。”周敏慧建議。

第二,加強對保健品從業人員身份的認定、限制和監管。“保健品市場的確亂象較多,但因為有強大的需求存在,不能一味抹殺,需要社會共同扶持。”方嘉珂說,建立專業的保健品從業資格認証體系是促進保健品健康發展的關鍵,專業的保健品從業人員和保健品營銷團隊有本質區別,專業從業者要有職業素養和中醫藥學科功底,不可一味夸大產品功效。對保健品從業人員“發証”,設置進入門檻,是遏制保健品營銷“無下限”的重要手段。

針對保健品批號問題,國家應嚴格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審查力度。近日曝光的“權健丑聞”事件中,權健集團下架的9款保健食品中,隻有“盛坤牌雙仁沙棘口服液”能夠查詢到生產批號,且權健公司僅為受委托生產方,而剩余8款產品均未查詢到生產批號。權健官網35款保健食品中,除在國家藥監局上可查詢到生產批號的19款保健品,還有16款保健品並未獲得生產批文。

多年來,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很多保健品為“黑戶”,使用過期批准文號,自編虛假批准文號,用“衛生許可証”冒充批准文號。因此,子女應幫助老年人,通過正規途徑查詢保健品文號,安全購買產品。

周敏慧呼吁,“老年人如果實在有購買需求,可去正規的藥店、商場。因為一旦出現產品問題,還可以有效維權,保護自己的利益。千萬警惕上門推銷人員,對虛假夸大的宣傳持謹慎懷疑態度。”(見習記者 徐陽晨)

(責編:許曉華、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