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問題大盤點——

這些食品真相你知道嗎

吉蕾蕾
2019年01月17日10:12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小字號
原標題:這些食品真相你知道嗎

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繼續穩中向好,糧、肉、蛋、乳等基礎原料,以及大宗日常消費品的樣品合格率均處於較高水平,尤其是乳制品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9.5%以上。然而,網絡上各種關於食品安全問題的傳言、謠言屢見不鮮,不斷考驗著生產者、消費者的心理承受力和辨別力

“咖啡是否致癌”“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益生菌成了‘無益菌’”……在日前舉辦的“2018年度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與會專家聚焦2018年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事件,澄清食品安全謠言。

咖啡會致癌嗎

目前尚缺乏証據表明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

2018年3月底,美國洛杉磯一家法院下達了一份判決稱:加州的咖啡銷售者必須在咖啡產品上貼癌症警告標簽,明確標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質——丙烯酰胺。該信息引發了消費者對“咖啡致癌”的高度關注。

專家點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示,食品中丙烯酰胺來源於美拉德反應的副產物,目前尚缺乏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証據,國內外也沒有國家或組織制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標准。

丁鋼強建議,“量效關系”是評估食品安全風險的關鍵因素,離開劑量談“有毒、致癌”會對消費者產生極大誤導。建議相關部門強化對“劑量—效應關系”這一基本概念的科普宣傳,幫助公眾在面對謠言時理性認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丁鋼強同時建議,食品加工企業應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和條件,盡量減少食品生產過程中丙烯酰胺的形成,並通過相應技術手段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水平。

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

非洲豬瘟非人畜共患病,對食用安全無影響

2018年8月1日,遼寧沈陽市報告我國首例非洲豬瘟病例,其他省份也相繼出現非洲豬瘟疫情,引發消費者普遍擔心。

專家點評: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表示,非洲豬瘟非人畜共患病——近百年來,豬是非洲豬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無一例人感染的情況。因此目前可以說,人類不會感染非洲豬瘟病毒,非洲豬瘟也不會對豬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響。

同時,患病豬肉也很難流入正規市場,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而且,非洲豬瘟病毒對高溫較為敏感,60℃持續加熱20分鐘即可滅活。

辣條添加劑同品不同標

辣條“同品不同標”是相關食品安全標准不統一所致

2018年8月30日,湖北省食藥監局發布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公告,多款“辣條”產品被檢出不合格——主要是違規使用了“山梨酸及其鉀鹽”和“脫氫乙酸”兩種防腐劑。由此加速了辣條產品食品安全國家標准的出台。

專家點評: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表示,由於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申請食品添加劑擴項處於待批狀態,市場監管出現了標准空白期,導致“同品不同標”。最近,關於辣條的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已通過最終評審,即將發布。

陳君石建議,辣條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公布實施后,需加強宣傳貫徹力度,推動辣條生產企業嚴格遵守相關要求。同時,要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消費者適度消費辣條。

食鹽添加亞鐵氰化鉀安全嗎

亞鐵氰化鉀是食用鹽中允許添加的一種抗結劑

2018年8月,一則《鹽裡面加進了亞鐵氰化鉀》的帖子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稱食用這種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會對人體肝臟、腎臟造成危害,甚至造成生命危險,引發消費者恐慌。

專家點評: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表示,在精制鹽生產過程中,一般會添加抗結劑防止結塊。亞鐵氰化鉀中的氰離子與鐵結合十分牢固,在正常食品生產或食物烹飪的溫度下(100℃至200℃),不會有氰離子釋放,更不會產生氰化鉀,其安全性已被多國廣泛認可,並制定了相關的標准和法規。因此,隻要按規定在食用鹽中合理使用亞鐵氰化鉀,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孫寶國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媒體發布不實信息的追究力度,規范淨化網絡環境。同時,要加強食用鹽科學知識的普及,提升消費者認知水平。對一些特殊人群,應遵醫囑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食用鹽。

“打醬油”的真相

產品營銷宣傳要實事求是、有據可循

2018年10月12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醬油產品比較試驗報告,稱其購買的120種醬油樣品經過第三方機構檢測,結果顯示其中29種樣品不符合相應國家標准。在某種程度上再度引起消費者對中國醬油類產品的“信任危機”。

專家點評: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鐘凱表示,醬油是中國家庭廚房常用調味品,目前市場上仍存在部分產品虛假宣傳問題。本次事件中,部分產品的氨基酸態氮含量涉嫌虛標,且不符合國家標准,應予以重視。

醬油產品的營銷宣傳應當實事求是、有據可循,不應成為誤導消費者的工具。行業組織應加強自律建設,促進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消費者組織開展比較試驗也應堅持科學、客觀、全面的原則,慎重發布相關信息,對輿論誤讀也應及時糾偏。大眾媒體應客觀、全面地報道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借題發揮。

(責編:許曉華、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