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新形勢新任務

張曉山
2019年05月13日09: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臨一些新挑戰,需要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過程。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通過農民的組織化來降低農戶的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

 

2018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切實穩住“三農”這個基本盤。進入新時代,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正在形成,但也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需要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我國農業現代化邁上新台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邁上了新台階。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自2004年起,我國糧食產量實現12連增。近幾年主動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糧食產量略有下降,但仍連續6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水平。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足,保証了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為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在守住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三條底線”的前提下,市場導向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農產品價格正在恢復其作為市場信號、調節市場供求的基本屬性。相關政府部門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主要農產品局部、階段性過剩問題正在得到解決。

農業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到2017年底,我國農藥使用量已連續3年負增長,化肥使用量已實現零增長,提前3年實現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地膜清潔生產技術推廣、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以及重金屬污染耕地綜合治理,農業資源生態保護和面源污染防治取得重大進展。2018年,我國新建高標准農田8200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過200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超過3000萬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農業正在從重視數量向重視質量發展,發展現代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不斷夯實。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壯大。我國當下的農業經營體系呈現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混合型、多樣化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與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並存的格局。在上億從事傳統農業經營的小規模農戶之外,開展多種適度規模經營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已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帶領農民進入市場的有生力量。農機跨區作業、代耕代種、土地托管、訂單作業、“互聯網+農機作業”等新型服務模式不斷涌現,有力保障了我國商品糧安全和商品農產品有效供給。

“現代農業+互聯網”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市場化、商品化導向的現代農業越來越多地與互聯網發生關系,互聯網成為促進農產品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的新型服務平台,有力推動了農產品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創新、產銷銜接,促進農業生產由生產導向轉為消費導向,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科技化、組織化和精細化水平,推進了農業生產、流通、銷售方式變革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在現代農業與互聯網聯系日益緊密的過程中,以農村電商、物流快遞等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豐富和完善著鄉村產業體系,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注入強勁新動能。

農業現代化面臨新挑戰

當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一些新挑戰。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正經歷陣痛期。在市場導向的農產品價格機制形成過程中,玉米價補分離,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調低,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谷物種植者的收入。市場導向的農產品價格機制形成前,從事谷物專業化生產的農戶要承受改革陣痛,糧食生產經營者增收會遇到一些困難。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任重而道遠。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歷史欠賬較多,靠天吃飯局面尚未根本改變。例如,中低產農田仍佔耕地總面積的2/3。農業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系統退化明顯。用水方式仍比較粗放,水資源供需矛盾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我國一部分主要農產品尚達不到既優質又高產的目標,一些品種還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受到制約。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沒有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農戶約1.6億戶,約佔全部農戶的70%。他們多是返鄉的第一代和部分第二代農民工,在外出打工最佳勞動年齡過后難以為城市所接納,隻得返鄉務農。他們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傳統經營主體,很難再離開農業和農村。這種情況對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形成了制約。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問題亟須解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涉及生產端和消費端。在生產端,分散經營的小農戶面對大市場如何打通銷售渠道、實現由產品到商品的轉化,經濟實力弱小的小農戶如何規避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等,都是關系成千上萬小農戶生計與收入的重大問題。在消費端,隨著消費者和廠家對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越來越重視,在面對小農戶時如何監督農產品種植流程和實現產品回溯、保証農產品供給安全,是現代農業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舉措

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過程。應加快建立健全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農民根據價格信號轉產、調整生產結構需要一個過程,成熟產業模式的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產業支撐乃至產前產中產后整個供應鏈的培育也需要一個過程,切不可運動式、自上而下地迫使農民調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素總是向生產率高、回報率高的部門和地區流動。由於農業具有弱質性,應從干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優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政策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落實財政、稅收、土地、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保障種糧農民利益不受損或少受損,讓他們盡快度過改革陣痛期。此外,還要站在應對全球新形勢新挑戰的高度來統籌考慮糧食安全戰略,把糧食安全基點放在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上,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生產潛能,確保急用時糧食能夠產得出、供得上。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進一步提升肥料、農藥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研發和生產高效、環保、安全的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現減肥減藥目標。大規模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確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15.46億畝,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推廣優質高效和綠色生產技術,做到穩產能、保口糧。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生產性社會化服務的規模效應,降低經營主體獲取社會化服務的成本。通過增加物質和技術投入,降低勞動投入比重,生產高附加值農產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增加務農生產經營者收入。這屬於與集約化經營相結合的內涵式規模經營,同在大田作物種植中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農地向種田能手集中等方式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相輔相成。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以專業農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已成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有效供給、增加初級產品生產經營者收入的可行途徑,成為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重要組織形態。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和社區范圍內的農民合作社,不僅要服務於專業大農戶和家庭農場,而且要將小規模種植養殖戶等納入到現代農業組織體系之中,為其提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降低其市場風險,減少其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

農業市場化、商品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相應市場制度環境的改進與完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隻能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通過服務的社會化來放大農業經營規模效應,通過生產的專業化來增強農業生產集約度,通過經營的產業化來延長農業產業鏈,通過農民的組織化來降低農戶的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進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3日 09 版)

(責編:許曉華、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