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關注營養改善 臨床營養需“正視聽”

2019年05月22日08:55 | 來源:健康報網
小字號
原標題:臨床營養需“正視聽”

  長期以來,臨床營養在臨床診療中的地位未得到應有重視。實際上,營養不僅可以起到治療和輔助治療的作用,還能在降低並發症發生率、疾病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醫源性營養不良較普遍

  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世紀壇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石漢平給記者展示了三組患者入院前后對比的照片。照片清晰地看出,患者入院前臉色紅潤,而入院后,臉上消瘦得可以看到顴骨。

  “醫院營養不良情況普遍存在,這是個比較沉重的話題。對於醫源性營養不良,很多人都不願提及,對醫院名聲不好。”石漢平直言,有的醫生會認為患者瘦幾斤很正常,其實不然,營養與預后關聯性很高。他認為,營養狀況是一項綜合指標,可以反映患者整體狀態,應該把患者營養狀況作為基本生命體征進行常規篩查,對於預后判斷會更加清晰。

  石漢平提供了一項數據。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與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的3.6萬余例常見惡性腫瘤營養狀況與臨床結局相關性研究顯示,住院腫瘤患者中,重度營養不良發生率高達57%,71%的患者沒有得到應有的營養治療,營養不足患者平均住院費用多29%。

  在石漢平接診的患者中,很多人經常找到他詢問什麼食物營養價值高。石漢平認為,營養認知誤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科普意見不統一。“比如綠豆,A專家說吃綠豆好,B專家又認為吃綠豆不好,這讓患者無所適從。科普不是學術討論,可以闡釋自己的觀點。科普隻能有一種聲音,必須保証准確,而且每一條知識都經得住時間檢驗。”

  石漢平一直倡導“無餓醫院”建設,其中很重要方面就是改善醫院膳食,比如提高膳食供應頻次、增加膳食種類與風味、改善就餐環境等。

  營養科應按獨立學科發展

  2018年,天津的張女士被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藥物保守治療無效后,選擇了手術。過了1個月,張女士的造口處每天都能引流2000毫升的稀水樣便,隻能吃點流食,而且還惡心、嘔吐。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齊玉梅回憶,張女士入院時候精神很差,耷拉著腦袋坐在輪椅上,渾身沒勁。齊玉梅分析了張女士發病前后的營養攝入情況及化驗檢查,綜合評估營養代謝狀態,為她制訂了營養治療方案。經過營養治療3天后,張女士有了飢餓感,能吃得下東西。25天后,張女士有了“精神頭”,基本恢復口食功能。

  “有很多人認為營養科就是提供營養餐的。”中國醫師協會營養醫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齊玉梅說,實際上,臨床營養是一門獨立學科,而非預防醫學下的營養,應該強調臨床營養學科的概念。並非僅是為患者提供膳食、計算營養食譜的技術性服務,而是擁有獨立的知識體系、從評估到檢查再到治療全過程的診療性服務。臨床營養科不是診斷疾病,而是診斷疾病下的營養狀態是什麼,從而解決疾病本身以及疾病救治過程中出現的營養代謝問題。營養醫生運用營養生化、代謝率測定、人體成分檢查等方法,結合疾病分析,選擇靜脈治療、膳食治療等方法進行代謝調整。

  中國醫師協會營養醫師專業委會副主任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胡雯表示,臨床營養具體工作包括營養篩查、評價、診斷、治療及隨訪,主要通過腸內營養、腸外營養及治療膳食(指導)等手段解決患者營養缺乏或營養過剩的問題。

  齊玉梅曾經與放射科同為一個黨支部,見証了放射科由“輔助”向“診斷”的發展,認為臨床營養面臨同樣的發展機遇。

  政策環境正在逐步改善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擁有知識體系、執業范圍、核心技術、明確任務,就一定要有一支專業隊伍。”胡雯表示,應該下力氣培育多層次的營養專業人員,包括營養醫生、營養技師、營養護士。

  目前,我國臨床營養學在專業目錄上沒有設立,營養醫生也沒有單獨的職稱序列。齊玉梅說,長期來看,應從學歷教育開始專業培養,按照專科醫生的標准培養營養醫生﹔另一方面,對醫生進行營養轉崗培訓,可以解決目前人員短缺問題。

  齊玉梅一直致力於解決臨床營養人才問題。2018年,天津市規定,營養醫生可以先注冊到內科的職稱序列,解決晉升問題。經過齊玉梅的推動,中國醫師協會將營養醫生納入規培制度,下一步正在研究進入專培制度,以求同質化培養營養醫生。

  “就像醫生診斷開藥一樣,營養醫生也需要開處方。但常見的營養劑還沒有進入醫院的收費系統,更別說醫保報銷了。”石漢平說,2018年,新版基本藥物目錄中已經收錄了包括維生素、腸內腸外營養藥、礦物質等營養劑,這証明營養劑已經可以作為藥品使用,還需要想辦法推動這些營養劑進入到醫保目錄。(記者 楊金偉)

(責編:許心怡、崔元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