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實實在在做好人造肉這道題

韓維正
2019年09月06日09: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造肉似乎成了新的“風口”。人造肉企業不僅獲得大量融資,而且其投資人名單中不乏比爾·蓋茨、李嘉誠等著名企業家。一邊是人造肉股價一路上漲,另一邊卻是人造肉產品還未大規模上市。這種“錯位”難免讓人們產生懷疑:人造肉,到底是一場食品革命還是一次資本狂歡?

目前較為成熟的人造肉做法有兩種:一種被稱作“植物肉”,就是從大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植物蛋白制作而成的素肉﹔還有一種被稱作“實驗室肉”,即從動物身上抽取干細胞,把它擴增培養成肌肉細胞,並且分化成肌肉纖維而成的“肉”。

人們干嘛要發明人造肉?它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用處呢?據人造肉企業宣稱,人造肉至少有四大好處:

安全性。對於畜牧業來說,動物疫病是一個反復出現的“定時炸彈”。豬有“非洲豬瘟”,雞有“禽流感”,牛羊有“口蹄疫”。而人造肉就可以避免這些動物疫病對人畜安全的影響,因為無論“植物肉”還是“實驗室肉”,它們都不會“生病”。如此一來,也能解決牲畜使用藥物或抗生素對人體的影響。

經濟性。前不久在世界肆虐的“非洲豬瘟”,導致亞洲近500萬頭生豬死亡或被扑殺。這不僅對養殖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因為供給的減少而推高了消費者採購豬肉的成本。如果人造肉能避免動物疫病,自然也能避免因動物疫病帶來的肉類價格波動。同時隨著人造肉技術的成熟、供給的增加,在理論上肉類也會越來越“平價”。

健康性。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肥胖率也在不斷上升,而肥胖帶來的健康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警惕。對於那些肉類愛好者來說,人造肉就成了他們的福音。由於使用了植物蛋白,人造肉往往可以做到“膽固醇含量極低”“反式脂肪含量為零”,避免了過度攝入肉類帶來的健康隱患。

環保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早期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當時全球約10.5億頭牛排放的二氧化碳佔了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8%,飼養牛的牧草運輸、肥料制作過程所釋放的二氧化碳佔9%。而人造肉不僅可以減少因為飼養牲畜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也能避免牲畜的糞便污染環境。

但凡事有利有弊,一如硬幣的兩面。人造肉也面臨著許多質疑。首先是關於環保的。有研究者指出,人造肉本身的制造過程也會產生溫室氣體,雖然目前由於產量較小,排放不多,但日后如果進入工業化規模量產階段,排放量到底會不會比飼養更少,還是未知數。

其次是飲食文化的挑戰。人類從自然界中取材烹飪美食的歷史已有數千年,對自然的尊重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的文化心理中。在人造肉的實驗室,據說隻需2個月就能“生長”出5000多噸的肉,而養豬從豬崽長到上百斤,至少需要花3個月以上。這樣的“速成”,對於崇尚自然的飲食文化無疑是一種挑戰。

最關鍵的是人造肉的口感問題。如果人造肉的口感無法與自然肉類相比,那麼無論它有多少益處,想要被人們普遍接受都會很難。因為除了素食主義者和動物福利主義者,恐怕大部分人都不會為了環保事業而接受“口感降級”。據少數體驗過人造肉的試吃者介紹,目前人造肉還無法完全模擬自然肉的口感,缺乏自然肉的“筋道”和“條狀纖維感”,而更像是將肉沫聚合在一起的產物。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目前人造肉的真實應用場景主要是美國快餐店且以漢堡中的肉餅形態為主。

而中國又是一個與北美飲食結構、對肉類消費習慣完全不同的市場。與喜愛漢堡、牛排的北美地區不同,中國人對肉的加工方法五花八門,既可以切丁也可以剁餡,更何況還有煎炒烹炸、涮煮蒸鹵等多種烹飪技法。因此對人造肉來說,中國將是一個更難“討好”的市場。

總之,人造肉如果想要一個樂觀的未來,還需要更多技術上的突破。但無論如何,人造肉企業都應秉持一個原則,就是踏實認真做產品,讓人造肉真正成為一場食品革命,而不是資本的游戲。

(責編:李軼群、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