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多吃能撐大,少吃能餓小?我們的胃沒那麼隨便

2020年01月15日09:1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多吃能撐大,少吃能餓小?我們的胃沒那麼隨便

人們常說,最佳的減肥方式是“管住嘴邁開腿”,但由於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加快或是缺少持之以恆的毅力等諸多原因,很多體重超標及肥胖的人士很難做到用正確的方式保持良好的身材,更多的人選擇劍走偏鋒——“餓瘦”,他們認為“胃越餓越小,越撐越大”。圍繞這個問題,近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黑龍江省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消化病分會秘書長、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消化科副教授宋吉濤,他表示,“以餓制胖”有失偏頗,並不可取。

胃容量基本不變

宋吉濤介紹說,胃組織是由黏膜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和漿膜層組成,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因此胃的體積的確能夠自由伸縮,但這與胃的大小並無多大關系,因為胃容量是基本不變的。他進一步解釋,當人進食后,食物通過食道進入胃,胃壁有伸縮性,食物會使胃膨脹,胃的體積就慢慢變大,胃壁漸漸變薄,當胃擴充到一定的程度時,會反饋給大腦,大腦就會發出“飽腹感”的指令,提示現在攝取的食物量已經足夠了,這時候人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胃已經達到了擴張極限,所以不必再吃了,不然接下來就不是“飽”,而是“撐”了。

宋吉濤強調說,胃不管是“脹大”還是“縮小”,胃體積的變化是有一定范圍的。按照成人胃容量大小,男性大約1500毫升,女性大約1400毫升,胃無食物時,其內容量可在50毫升左右,胃擴張最大可達3000毫升,若是超過3500毫升,就會潛伏一定的危險。事實上,很多時候,人們的胃把“進食量已經足夠”這個信息反饋給大腦,而大腦再發出“飽腹感”的信息時,這個過程會有一定的時間遲滯性。也就是說,當人們認為自己吃“飽”了,可能實際上已經“撐”著了,長此以往,有可能會導致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疾病。宋吉濤建議每餐進食七八分飽即可,不可過飽,也不可過分節食、斷食。

胃“餓小了”是錯覺

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當吃下的食物被蠕動到腸道時,由於沒有了內容物的支撐,膨脹的胃會隨著食物的運動開始變化,胃壁開始收縮,胃腔變窄,胃的體積隨之“縮水”。有人發現,當進食量控制一段時間后,會感覺自己的食欲好像有所減輕,盡管吃的不多了,但卻覺得已經很飽了,因此誤以為自己的胃是“餓小”了。宋吉濤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錯覺是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因素所致,這是因為飢餓感和飽腹感都是由大腦發出的信號,胃只是作為接收器。如果長期節食,一方面,大腦會認為身體本身開啟了“飢餓模式”,在還沒有吃到足量的食物時就發出命令來抑制飢餓感,降低食欲。

另一方面,因長期的節食,基礎代謝率也會有所下降,所以每天需要的能量消耗就會減緩,相對應的,自身需要的能量就會受到抑制。因而當機體攝入一定量的食物后,大腦就會發出“飽腹感”信號,人們就會誤以為長期節食取得了效果,吃上一點點東西就“飽腹”了,終於實現了“縮胃”的夢想。宋吉濤表示,事實上,人的胃容量仍一如既往,沒有任何變化,吃一點就覺得飽了是整個機體的基礎代謝率“滑坡”了。當然,刻意節食並非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減肥方式,不會達到減肥的目的,有些人甚至因過度追求“魔鬼身材”而產生厭食症等疾病,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斷送生命。

“大胃王”的胃也不是撐大的

話說回來,大部分人的胃容量在50—3000毫升上下,但在一些視頻平台上經常能看到一些吃播博主,食量是常人的好幾倍,十分夸張,那麼這些“大胃王”是怎麼做到的呢?宋吉濤解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他們胃的彈性天生比較好,每次都能吃到2400—3200毫升,才會達到胃的極限﹔二是長期進食大量食物,致使胃壁增厚,胃腸蠕動加快,飯量加大,而這只是食量增加,胃容量依然如故﹔三是長期暴飲暴食會使胃一直處於擴張狀態,由此會降低胃壁的彈性,此時可能會發現進食量較之前確有增多,然而並不是人們想象的“胃被撐大了”,而是胃壁的彈性被破壞了,胃容量並沒有真正“擴容”。

宋吉濤指出,長期飲食無度的結果,食量確實讓人吃驚,而這並不代表“大肚能容”,不過是天生胃容量比常人大或胃壁的彈性要比一般人好,也有可能是因為胃腸蠕動速度加快,又或者是胃壁的彈性已遭受破壞。不管是哪種原因,長期“填鴨式”的飲食習慣都不可取,與健康的養生理念和生活方式背道而馳,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三高”和胃穿孔等疾病。同時,因暴食而急劇擴張的胃還會對周圍的重要器官,如心臟、肺等產生壓迫,導致意外。宋吉濤還補充說,人的飲食量和飲食結構是經年累月養成的,但並非一成不變,通過一定時間規范合理的訓練,是可以達到少食、減餐、縮減攝入量的目的,進而形成一套新的飲食習慣,從根本上改變“大胃王”的形象。

最后,宋吉濤告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講究飲食清淡,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切忌暴飲暴食或節食斷食,以及盡量避免重油重辣等食物。(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衣曉峰)

(責編:許心怡、崔元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