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公勺 公筷 分餐制

讓良好的就餐習慣從這裡開始

本報記者 喻京英
2020年06月26日09: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不習慣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提倡使用公筷公勺蔚然成風。近期,記者在長沙市走訪時發現,部分餐飲場所仍未提供公筷公勺﹔有些餐飲場所盡管提供,但食客使用情況並不理想。
  新華社發 劉道偉 作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公勺、公筷、分餐制也成為熱門談論話題。

公勺、公筷可防多種傳染病

數據顯示,我國幽門螺旋杆菌成人感染率超過50%,80%至95%的慢性胃炎患者、70%的胃潰瘍患者、95%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和89%的胃癌患者,都與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有關。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趙東兵對此倡議,要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讓幽門螺旋杆菌、新冠病毒及其他傳染病的傳播止於公勺、公筷。

人們在就餐時,許多病菌會通過唾液和筷子以及一些不注意的方式進行傳播,其中,共餐是感染病菌的重要途徑之一。倡導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是有效降低和減少疾病的重要的方法。在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的當下,專家強烈建議,就餐應採用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讓致病菌減少傳播。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使用公勺、公筷、分餐之外,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減少傳染病感染的機會:勤洗手,可以有效避免病菌通過手部進入口中﹔喝開水不喝生水,吃熟食不吃生食﹔按時刷牙,注意口腔衛生﹔避免用手或口喂食幼兒﹔進食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餐后及時清洗餐具,經常進行消毒處理。

公勺公筷的喜與憂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的調查表明,在中國,幾乎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感染幽門螺旋杆菌,而新冠病毒的傳播,也與人們日常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共用餐具、不用公勺公筷、用口喂食、親吻等,都可能傳播病毒。

近日,在一家可以提供公勺公筷的餐飲店工作的服務員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們店的服務員都會在餐前為顧客提供公勺、公筷,並提醒其使用,很多顧客會禮貌性地表示感謝,但是真正使用公勺、公筷的卻很少。有的顧客說:“我還沒有使用公勺、公筷的習慣。一般來說,出來一起吃飯的都是朋友、同事或者生意伙伴,本來就是為了聯絡感情,如果用公勺、公筷就會顯得太生分了。”持這種想法的食客大有人在。有的人覺得用公勺、公筷“麻煩”“沒必要”。在家就餐時,有時家裡一起吃飯的人不多,用公勺、公筷太見外。還有人說,傳染疾病的途徑很多,光靠使用公勺公筷也不能完全避免。

現在有一些餐廳提供的是一次性有償餐具包,並未額外提供公勺、公筷,當顧客要求提供公筷時,服務人員拿來的卻是一雙和私筷沒有區別的筷子,使用起來難以區分。目前,全國許多地方都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倡議食客就餐時使用公勺、公筷,有條件的要實行分餐制。如大連市疾控中心還多次提醒市民,倡導文明健康用餐:餐桌上使用公勺、公筷,實行分餐,間隔落座或同側用餐,減少交談、縮短時間,盡量減少在外飲食次數等。

專家指出,中國一些傳統習慣需要與時俱進,比如一些老人在給孫輩喂食時,喜歡先把食物嚼碎再喂給孩子,或在喂食前先嘗一口試試溫度,有些家長還會跟孩子用同一套餐具吃飯,這些都是不衛生的習慣,很可能將各種細菌通過唾液傳染給小孩子。雖然使用公勺、公筷並不能保証讓人不得傳染病,但是卻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而如果不使用公勺、公筷,一方面,會把自身口鼻腔攜帶的細菌通過筷子傳到菜上﹔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不同菜品本身攜帶細菌的交叉污染。

嚴防細菌病毒在餐桌上蔓延

分餐,顧名思義就是把菜肴等量分配到每個人的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獨自享用,它具有衛生、互不傳染等優點,可以有效防止細菌病毒在餐桌上蔓延,切斷“口口相傳”傳染病的傳播途徑。相關人士表示,其實分餐制和公勺、公筷制在中國已經推廣了很多年,但是成效不明顯,這其中既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經濟成本和個人習慣的原因。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為推行分餐制和公勺、公筷制提供一個新的契機,各地紛紛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加大宣傳力度,強調實行分餐制和公勺、公筷制既是文明新風的體現,也有助於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值得在全社會推廣。

而使用公勺、公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浪費。比如,很多人在聚餐時怕不夠吃,往往會點很多菜,但是最后又吃不完,結果是每一道菜都被不同的人夾來夾去,如果不打包,覺得浪費,打包的話心裡又覺得不舒服的。而如果聚餐時使用公勺、公筷,由於菜肴沒有被唾液所污染,就餐者可以放心打包未吃完的剩菜,從而避免浪費。

兩會代表建議設立公筷日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資料袋中就多了一份公筷、公勺,此舉既方便了代表委員們在用餐時使用,又讓他們帶頭踐行“公筷行動”。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建議,將每年11月11日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11’月‘11’日代表兩雙筷子,形象好記。”從科學角度來看,除了食用不安全食物等直接導致食源性疾病之外,人體呼吸道的唾液、飛沫等也是許多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此次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就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多名醫務工作者表示,對新冠病毒以及其他病菌和傳染病而言,公勺、公筷及分餐制是一道有效的屏障。

“就餐者中的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可隨著圍桌共食中來回‘穿梭’的筷子,將疾病傳播給一起就餐的健康人群。”上海市黃浦區衛健委主任楊國威這樣提醒。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賈明芳等人發表在《護理學報》的一項研究顯示,經過對2180名居民幽門螺杆菌感染現狀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用公勺、公筷進餐,是減少病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專家表示,使用公勺公筷、分餐制,既是衛生健康的文明用餐方式,也是防止細菌病毒在餐桌上蔓延的有效措施,多一雙公筷,多一次分餐,就多一份健康保障。因此,要大力倡導使用公勺公筷、分餐進食,形成文明的用餐方式。

鏈接

使用公勺、公筷,利人利己保健康

專家提醒,使用公勺、公筷很有必要,它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好處:一是干淨衛生、預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時個人使用的餐具接觸公共食物,減少對菜品的污染,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特別是降低胃幽門螺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體的傳播。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二是減少浪費、文明餐飲。使用公勺、公筷可幫助大家養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的習慣。在外用餐沒有吃完的,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在減少浪費的同時,也培養了人們環保節約的良好風尚。

總而言之,無論是杜絕病從口入,保護家人健康,還是倡導餐飲文明,使用公勺、公筷都很有必要。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於改變我們傳統的共餐習慣是一次加強引導的契機。關鍵要轉變觀念和認識,通過每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久而久之,使之成為人們自覺的健康生活方式。

專家再次呼吁:在外就餐時,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館的餐具作為公勺、公筷使用。

在使用公勺、公筷時,很多人嫌麻煩,容易混淆,專家也給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家規”:

在家吃飯時,可以採用分餐制,把做好的飯菜直接分裝到家庭成員各自專屬的餐具中,大家只是同桌吃飯﹔如果餐具做不到完全獨立,至少要養成每個菜都用公勺、公筷夾取(盛取)的習慣。在外就餐時,則應主動要求店家提供一菜一勺(一筷)。

(責編:許曉華、李軼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