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告別臟亂,留住溫情——上海鬧市小菜場見聞

2020年07月03日09:10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告別臟亂,留住溫情——上海鬧市小菜場見聞

線上生鮮、線下商超不斷豐富居民的“菜籃子”,那些隱藏於上海繁華鬧市中的小菜場,也經歷了一波“改頭換面”的升級潮。精細化的城市治理讓小菜場徹底告別了臟亂差,但骨子裡的平價與親民,也讓市井中的煙火溫情始終留在了這裡。

“菜場的核心還是一個‘菜’字,老百姓需要的無非就是方便與平價。”上海萬有集市中心菜場陸家嘴店店長陳仲翼說。在寸土寸金、繁華的浦東新區陸家嘴,令人難以想到的是,買菜曾是困擾著居民們的“老大難”問題。

“這裡商圈繁華,商場不少,但就是不太接地氣。”住在陸家嘴街道已經20多年的華阿姨感嘆道,“陸家嘴不光有高檔住宅,也有好多建了幾十年的老舊小區,雖然這裡精品超市、進口生鮮不少,但過日子不可能不看菜價,以前為了買便宜一點的菜就得跑遠路,來回最少花一個小時,遇上家裡突然來客人或者是下雨天的時候,就想著家門口有個平價點的菜場就好了。”

於是,一個坐落在陸家嘴的新型菜場——萬有集市應運而生了。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傳統菜場,一走進萬有集市,人們腦海中立刻蹦出了“小而美”這三個字。裝修有著精心設計的時尚感,夏季室內外的溫差也讓人以為走進了開足冷氣的商場,但每個攤位前討價還價的聲音提醒著你,小菜場的“精華”還在。

“殺價的快樂是在生鮮商超裡買菜所體會不到的。”陳仲翼說,“量大給你便宜點,買菜附送一把小蔥,給關系好的老顧客提前留下最鮮嫩的一兜小菜,這些在小菜場裡隨時都在發生。”

而在地處上海核心城區的黃浦區田子坊旁邊,一座由馬路菜場發展而來的泰康菜場,在經歷了2018年的升級改造之后,竟“意外”成了游客口中的“網紅菜場”。“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泰康菜場經理胡定雷說,“改造前的菜場一直用著老廠房改建的棚頂,外面大雨,裡面也是大雨,雨勢急的時候棚頂裂縫處漏下的雨水甚至跟瀑布一樣,買菜的、賣菜的都穿著雨衣打著傘。”

這次改造,胡定雷形容小菜場從“粗放”變得“細膩”了不少。朴實但不乏田子坊文化氣息的裝修,讓小菜場顯得清爽干淨﹔以前豆腐攤旁邊賣活魚的雜亂場面再難重現,小菜場按品類劃分區域顯得井井有條﹔攤販統一使用菜場的智能秤,后台連著數據庫,既堵住了缺斤少兩,又時刻把控著菜價平穩﹔政府部門推進設立“平價菜櫃”,蔬菜基地直供帶來的實惠為菜價降溫……

“我們的菜場不大,攤販也隻有36家。”胡定雷說,“老人們走不遠,也不太會用智能手機線上買菜,他們對家門口的這個菜場有著很深的依賴。”

改造后的小菜場,從入門開始就是一個長坡道,沒有台階的背后,是為了方便“坐著輪椅來買菜”的老人們。“我們也常提醒推著輪椅送老人來買菜的子女:別讓老人擠著了。這些老人們腿腳利索的時候就有早起來菜場買菜的習慣,幾十年過去,哪怕是坐上了輪椅,這個習慣也沒改。”泰康菜場水產鋪子的周老板說,“很多顧客都是十幾年的老交情,菜場環境變好了,他們一天能來個五六趟,不是為了買菜,而是跟我們這些菜場的老朋友聊聊天。”

“其實城市裡的小菜場不單單是承擔賣菜的任務。”胡定雷說。在陸家嘴的萬有集市,這裡的二樓是社區鄰裡中心,豐富的社區活動,讓居民們相聚相會的同時,還能“順路”買菜。而在田子坊的泰康菜場,疫情之前甚至成了外地旅行團的打卡地,人們“看膩了”上海的高樓大廈,也想感受一把上海普通人生活的“柴米油鹽”。(新華社記者王默玲、何欣榮、吳霞)

(責編:許心怡、崔元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