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古今酒德 量力而为--人民网食品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食品频道

饮食文化:古今酒德 量力而为

2013年02月06日15:38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春节临近,在中国传统风俗中,亲朋好友聚会饮酒都是人们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副秘书长、酿酒大师宋书玉提出,在饮酒、品酒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传统礼仪非常重要。“酒以成礼”,既然以礼为名,就要将酒用得恰到好处,讲究适当得体,谦让有礼。“饮酒不醉真君子”,设酒请客,无论主人还是宾客如能加深感情,彼此心情舒畅,饮宴之后大家愉快地散席,这是最和谐的场景。然而,在社会转型期的今日,正确的饮酒态度仍是一个需要倡导的社会风尚。

  酒逢知己随人量

  在中国的社会风俗中,无论感情还是业务上的沟通,交流情感都是核心内容。宴请别人或受邀赴宴,饮酒首先要克服酗酒的态度,提倡量力而行。这一点自古便有此说法。明朝莫云卿在《酗酒戒》中坚决反对有的人不考虑实际,崇尚豪饮,“夫不解于酒德,而袭古人之迹,故有伤生灭德之咎”。他认为,饮酒以“唇齿间觉酒然以甘,肠胃间觉欣然以悦”为佳,此后就应“覆觞止酒”。他认为那种强人所难,迫人饮酒者,“非良友也”。

  宋书玉副秘书长认为,这种提法时至今日依然提倡。根据个人对酒的适应能力把握好一个量,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尊重。这是当代国人饮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更应该提倡的是‘酒逢知己随人量’,能喝多少喝多少,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就行了。这一点无论对于敬酒者还是受敬者来讲都是如此。”

  饮酒桌上诚为先

  饮者自律,劝者适度,有的客人确实不善饮酒或有某种原因不能多饮时,不可执意劝酒;和客人碰杯是亲密友好的表示,但不必附加“先干为敬”的条件要求客人喝完。所谓“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感情薄,够不着;感情厚,喝不够;感情铁,喝出血”,“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才算义气人”,“今天共喝哥们儿酒,不喝醉了不罢休”,客人不能干杯,就是“看不起我”之类,全是无稽之谈。有的人三杯酒下肚,就不论别人酒量大小,“豁拳行令促你喝,花言巧语劝你喝,巧找借口灌你喝”,非把别人灌倒不可,使人十分难堪。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主随客便,让酒宴充满和谐友好气氛,是最圆满的饮宴境界。

  敬酒固然表达一个诚意,敬酒者要喝干酒杯,受敬者则可随意一些。然而,有的人酒量不好,“以茶代酒”的做法并非不恰当,只是酒桌上需要一个“诚”字体现。宋书玉认为,酒桌上那些以水代酒或者弄虚作假的行为是非常不好的。喝酒本身应依个人生活、身体状况以及对酒的喜好程度各有不同,不应强求。 本报记者 王怡

  ●链接

  古人眼中的十四种饮酒不欢

  明朝是酒文化“自觉的时代”,田汝成在《醉乡律令》中提出“醉乡十一宜”,又提出了要力戒以下十四种饮酒不欢的情况。

  ·主人吝一也

  豪爽慷慨,宴宾待友,感情深厚,倾囊沽酒。主人吝啬,抠抠索索,舍不得让客人享用,客人自然喝不出好心情。

  ·宾轻主二也

  请客喝酒图的是愉悦身心。客人要是瞧不起主人,何必花钱买不愉快?

  ·会客不投三也

  接待宾客,却不投其所好,宴会桌上则很难能够喝得尽兴。

  ·淆核杂陈而不序四也

  饮酒是一种享受,在腌腊零乱的环境中岂能有好心情?创造一个良好的饮酒环境非常重要。

  ·妓娇而乐涩五也

  色情弥漫、菲靡之音决不是饮酒的好环境。

  ·说家常六也

  道东家、说西家,无事生非,令人讨厌。酒后容易失言,说话没有分寸,容易伤害感情。

  ·议朝政七也

  饮酒人醉乡,“老子天下第一”,一般事情尚不宜谈论,何况“朝政”,不议为好。

  ·叠诙谐八也

  总是嘲笑、戏谑其他人,弄不好会引起一场纷争。

  ·刻觞政九也

  刻板地按照“酒宴规程”执行,不论酒量大小强求一律,人情味就淡了,感情交流就差了。

  ·录事不细十也

  主人应酬不周,安排欠妥善,肯定让人扫兴。

  ·兴居纷纭十一也

  在酒面前应该宾主和谐,大家彬彬有礼。如果失去控制,东倒西歪,丑态百出,风仪全失,混乱不堪,如何收场?

  ·附耳嗫语十二也

  本来一席饮酒,有话不摆到桌面上,还要做出有远有近的样子,嗫嗫嚅嚅,此等小家子行为势必令人生厌。

  ·蔑章程而骋牛饮十三也

  不讲饮酒的礼数规矩,眼中无人,自顾自逞能牛饮,实属没出息。

  ·醒木讷而醉劳曹十四也

  酒席上,开始只知道闷头喝酒,喝多了就胡言乱语,满席的情绪会被破坏。

(责任编辑:姜方、赵雅楠)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