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食品频道

养生:盘点戒烟囧事趣事伤心事

2014年03月17日08:1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看,戒烟囧事趣事伤心事

  《写爸爸戒烟趣事》征文结束 专家为烟民“号脉”开诊

  本版《广议事》栏目于3月5日发起的《写爸爸戒烟趣事》活动,获得了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回应。截至昨日,共有200多位网友通过邮件、大洋论坛、微博、微信等渠道发表自己的大作。

  这些故事,有的诙谐幽默,例如广州市六中珠江中学的梁逸恒同学说,与爷爷相约“我戒牛奶你戒烟”,结果爷爷的烟没戒掉自己的奶也戒不掉;有的令人感动,例如常爱涛读者在文中说道,自己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抽烟,但因汶川地震将烟钱捐出,最终戒掉了烟;有的则令人非常心痛。读者“干维德”就提到,自己的老父哪怕不幸患上癌症,仍然坚持吸烟,“宁死不改”,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广议事》栏目也按照之前的约定,请到了戒烟领域的专家,为大家一一点评。除了从专业角度为大家提供戒烟咨询外,甚至有专家“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戒烟经历向大家传授戒烟诀窍。我们希望,专家的点评,能为您或者您家人的“戒烟大业”起到助力作用,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在看到这些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后,痛下决心,远离香烟。(陶开河)

  戒烟怕“损友”

  作者:大洋论坛网友“顶硬上”

  同事们很快发现我开始戒烟了,有人开始“勾引”我,有人准备和我打赌了,不过看我认真的样子,他放弃了,呵呵。经过了昨晚的考验,我戒烟的心更坚定了。不过今天的困难更大,周围有很多吸烟的人,每一次听到打火机的响声,我都会发抖。就这样过了一整天,精神萎靡,情绪不稳。我尽量控制自己,这几天真难熬。唉……

  点评:余金龙(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

  你成功拒绝了同事的“勾引”,今天又将面对更多的诱惑,还有心瘾难熬,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有人说戒烟是一种修行,有如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确,戒烟之路也是充满困难与陷阱,周围同事和朋友的诱惑就是陷阱之一。

  不管是同伴的“勾引”,还是自己的心瘾,我送你一句话,时刻记在心:“既然戒了,就不要再去试一口,因为我们人类的意志力难以抵挡第二口的诱惑。”

  实际上,我本人烟龄20年。4年前,我响应钟院士的号召主动戒烟,部分也是因为我咳嗽严重影响到睡眠。戒烟约1年后,在一个教师节晚宴上,我的一位朋友再三劝我抽一根烟,他说:“连烟都戒了,那你做人还有什么意思!”所幸另一位朋友及时制止了。去年这位“损友”患了一种很严重的肺部疾病,他现在也戒了烟。

  我戒烟2年多后,还会梦到自己在快乐抽烟;到现在我已经戒了整整4年,当闻到周围飘来的二手烟时,我还是会觉得好香。这说明我烟瘾尚存,我还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自己,绝对不可以再去试一口。

  无烟青春,爱心为证

  作者:常爱涛

  我第一次抽烟是五岁的时候,再后来就是七八岁的时候偷父亲的烟出来抽,现在想起来,真的觉得自己太天真。之后,初中、高中、大学,都尝试过戒烟,却一一失败。

  2008年汶川地震,看着一幕幕悲惨的画面,曾经多么坚强的我们都哭了。我们寝室特别开了会议,有个室友甚至站起来,用手拍着桌子激动地说,灾区人民都这样了,我们还有脸吸烟吗!后来,我们把平时买烟的钱都捐给了灾区人民,虽然这点钱不多,但确实是我们的心意!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将近六年了,我也成功戒烟六年了。

  点评:杨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戒烟门诊主任医师)、汤彦(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烟草依赖戒断中心主任医师)

  目前防止“青少年吸烟”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防止青少年吸烟,才是禁烟最好的办法。

  自我管理方法(self-management techniques)正在逐渐在各类慢性病患者之中推广应用,它通过提高病人管理疾病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改变行为、促进健康、达到“戒烟目的”。文中“戒烟为灾区献爱心”的目标也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法, 我们建议更多的烟民创造更多的自我管理方法,并且通过我们的媒体广泛传播,让更多的民众受益。同时,非常感谢您给我们介绍了如此让人感动的年轻人戒烟事件。

  母亲戒烟记

  作者:廖明华

  母亲是不抽烟的。我高中毕业远走他乡打工那一年母亲还没抽烟,弟弟考上大学那一年,父亲却不幸去世,之后不久,小妹又考上了离家百多公里远的县城的一中读高中,很少回家。母亲独自一人守着那三间老屋……慢慢地,母亲抽烟就像她喝茶一样地离不开手了。

  一天晚上,爱人附在我的耳朵旁说:“今天妈给我讲电视剧里的故事,一支烟拿来在手里半天了都没有点。”其实,妈也不想抽烟,但一个人的时候,只有那烟才能让母亲度过寂寞的时光。

  终于,几天后,母亲叫我把她的烟拿去送给了老乡。而今,儿子六岁了,母亲一支烟也没有抽过。

  点评:朱卫华(十二医院主任医师)

  该文是一篇很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从医学角度出发,导致吸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成分,包括孤独等。该文给我们带来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关心家人,特别是家中的老人,多陪陪他们说说话,做做事情,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对其戒烟大有好处。

  作者:大洋论坛网友“苏摩动漫”

  吸烟是生存需要

  其实就像我爸,抽烟那是生存需要:看到生意伙伴首先一根烟点上,立马获得好感,生意也能顺利进行下去……至于焦虑嘛,要是不冒着得肺癌的危险来根烟压压惊,估计要多出不少的焦虑症、抑郁症。所以既戒不了烟,也不想戒烟。

  点评:熊小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原来很多吸烟的中年人,尤其生意较成功的人,现在都戒了,生意照样很好,这种观念其实“out”了。抽烟有害健康,是没品味的表现,也是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应树立这样的意识。

  “减量法”,成功戒除烟瘾

  作者:李■

  我1991年高三开始抽烟,7年来1天1包,试过多次毅力式的戒烟方法,最终通过温和的“减量法”,成功戒除烟瘾。

  其实在戒烟成功之前,也戒了几乎有10次了。周而复始的戒-抽-戒-复抽,有一天突然想到,孙膑与庞涓对阵时用的兵法——减灶法。于是,自己也对自己用起了“兵法”:减量法。

  持续减低抽烟的量,烟瘾自少。不经意间,有烟无烟,再也没有了当时的迫切感了。偶尔一包花生,一杯清茶,仿佛世界悄然已变。

  可是,而今戒烟将近15年了,到现在我还是认为,抽烟是一件很舒服和享受的事情。

  点评:林沛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林沛茹)、汤彦(广医一院)

  戒烟的方法有很多,您的“减量法”是其中一种很好的办法,可以使自己逐步适应和战胜戒烟过程中的戒断症状。相信您同时具有坚强的意志力、收获了您的自信心,希望您能坚持,拒绝复吸。

  您最后说,到现在还认为抽烟是很舒服很享受的事,这正是“心瘾”难断的标志,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大意。

  宁死不改的吸烟者

  作者:干维德

  我的父亲于1993年去世,享年66岁。他因为直肠癌手术后转移到肺部,无法再做手术,保守治疗了一年多就辞世了。像他这种身体情况,本来是不能吸烟的,可是父亲一直到去世前还在吸烟,作为他的妻子和子女对他吸烟从坚决反对,到无可奈何,最后甚至买烟给他吸。回想发生在父亲身上的这一切,我们感慨万分,对香烟可以说是恨之入骨。

  点评:朱卫华(十二医院主任医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戒烟失败的例子,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即使是一个病人病到只要吸烟就会危及到其性命的地步,最终还是无法控制自己。这其实是一个实证:戒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瘾如果太重,吸烟者甚至连自己的身体状况都不考虑了。戒烟者的意志力、药物辅助,以及家人和社会的支持,是成功戒烟的必要条件。但是,现实生活中,戒烟知识普及得不够广泛,往往导致戒烟失败,甚至如文中所提到的父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只要你戒烟,我就戒奶

  作者:珠江中学 梁逸恒

  听爸爸说爷爷从十几岁就开始吸烟了,是一位“久经考验”的烟民。爷爷喜欢逗我玩。我在临睡前有喝牛奶的习惯,他忙完一天的事情后也喜欢吸上一支烟。有一天我正在喝牛奶,他从外面走进来见到了。便大声喊道:“这么大了还喝奶,好意思么,要戒奶啦,不要再喝啦。”“好呀,”我慢条斯理回答道:“只要你戒烟,我就戒奶。”可是直到今天,他没有戒烟,我也没有戒奶。

  点评:刘杰(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对于尼古丁依赖症且烟龄较长的老烟民,应采取药物+心理+行为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戒烟方案。应当带着老人参加一些介绍吸烟危害的展览,让老人家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戒烟意识和坚定戒烟信心。

  同时,小朋友也可充分发挥小主人翁精神,可以由小朋友和老人形成约定,譬如小朋友可以先戒奶,然后做出表率,带动老人戒烟。(文字整理:记者黄蓉芳)

(责编:曾璇、李彦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