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食品频道

青岛啤酒:一座城市的啤酒味道

2014年09月02日15:03        手机看新闻

关于青岛这座城市的描述当中,有两句最让人印象深刻,先是康有为笔下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再者便是青岛人口中的“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 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两种泡沫皆让人陶醉”,一语道出了啤酒与这座城市的不解渊源。

啤酒节带来16天的恣肆狂欢已渐消退,但这座城市仍剪不断啤酒的气息,如夏末初秋的海风,沁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走在青岛的街头巷陌,每当华灯初上,那些泛着诱人的泡沫,闪着黄橙橙的色彩,带着生产线余温的啤酒,仍旧不断一杯接一杯地流进食客的胃里,这的确是其他地方的啤酒爱好者们难以乞求的事,也是所有青岛人的骄傲。

一袋塑料袋装啤酒,是外地人眼中青岛大街小巷最市井的一幅画面,也装满了青岛人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味觉记忆。每年8月,蜚声海内外的青岛国际啤酒节,更是这种植根深厚的啤酒文化的总爆发,一杯青啤,串起了一座城的激情与狂欢。

所以,当美国篮球巨星巴蒂尔来到青岛,面对镜头说出那句“先知道青岛啤酒,之后才知道了青岛这座城市”时,在场的人们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青岛啤酒之于青岛,已不是简单的一种饮品,而是这座城市的生活味道与文化符号。从1903年算起,走过111年的历史的青岛啤酒,她的味道早已留存在在了青岛人的舌尖上,更浸透进了青岛这座城市的成长经脉里

一段酒香与一座城市的世纪记忆

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人们会首选博物馆。而要了解的青岛的百年建制史,除了青岛市博物馆之外,青啤博物馆无疑另外一个窥知一角的绝佳去处。一个企业的博物馆,需要这家企业有足够长的历史可供容纳,而要从侧面见证一座城市的发展,必然与这座城市有着非同小可的关联。

登州路56号,酒香浮动。这个印刷在数以亿计啤酒瓶上的地址,大麦发酵后的麦香和着酒香在空气中发酵,街边的酒吧、饭店里品类繁多的青岛啤酒,从来都是这里揽客的招牌。1903年建厂初期的老厂房、老设备为基础修建的青岛啤酒博物馆,业已成为游览青岛的必到之处。

说起青岛,有一件事情必然绕不开,那便是上世纪初的那段德国人占据时期。直到今天,这座城市仍处处留着德国人的影子,十几年的德占时间奠定了现在青岛老城区的脉络,火车站、总督府、栈桥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城市设施都出自德国人之手,啤酒这种100多年前的“舶来品”,自然也不例外。

时光退回到1903年,因德国军队和侨民的口舌之欲,英德商人合资创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据青岛被德国占据不过5年,对于啤酒需求之迫切竟至于此。啤酒厂建成不久,德国人在一战中战败离去,但啤酒这种带给人们激情与欢愉的黄色液体却永远保留了下来。青岛人认为是他们发明了“啤”字,而这一饮品投桃报李,最终占据青岛人的心头好,以至于成为青岛市的一张名片。

冠以城市之名,便摆脱不了伴生宿命。这在青岛啤酒商标上便可一探究竟,从最初的小青岛上的灯塔,到如今的如今栈桥的回澜阁,无一不是青岛的城市标志。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根据海中的这座小岛——小青岛,把胶澳地区定名为青岛,这就是青岛城市名字的由来。如今,慕名而来青岛栈桥的游客们,都会从导游或者亲友那儿听到这么一句,“看,那就是印在青岛啤酒瓶盖上的建筑!”

历史吊诡,德国人对于啤酒之迫切,转嫁于青岛人生活中的每一寸。他们很难想象,对于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来说,如果没有啤酒,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如果要在千篇一律的沿海城市里找寻不同点,青岛啤酒无疑是青岛的最大的特点。

不必说现在,早在40年代的青岛旅游指南中,就已经出现了青岛啤酒厂的介绍。曾旅居青岛四年的梁实秋先生曾在《忆青岛》一文中,饶有兴致地谈到青岛好吃的东西:“一分牛排,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对啤酒之喜爱,溢于言表。

时间过去111年,青啤博物馆二层小楼下种植的青岛市第一棵“爬墙虎”,每年春天都会迎来翠绿的生机勃发。两位英德商人可能不会想到:1903年,刚刚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啤酒厂年产量只有2000吨,现在只相当于青岛啤酒厂一天的产量,并行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便包括德国;激情还在蔓延,由青岛啤酒厂创办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如今已经走过了24年,并成为与慕尼黑啤酒节齐名的亚洲最大啤酒盛会……

一个节日与一座城市的激情狂欢

“畅饮啤酒,快乐无愁,舒肝乐心忘尔忧。”这是一块苏美尔石板书上的饮酒歌。公元前7000年,当叙利亚人的祖先献上用大麦酿制的贡酒时,他们不会想到,这种鎏金的液体会以节日之名风靡全球;德国人在酿酒技术上的坚持和严谨与人们印象中德国人的形象如出一辙,然而,在慕尼黑啤酒节上德国人却表现得无拘无束,几近疯狂。

青岛与青岛啤酒亦如是。在长达百年的浸润之中,啤酒文化的印记已渗入青岛文化的肌理,正是这种豪放与开放满足了以啤酒为主题的节日所需要的特有气质,并在这个被浪花和酒花共同萦绕的城市氛围中逐步成长起来。正如青岛市委党校教授李光全博士所说,“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啤酒文化是青岛啤酒节的根,全国任何地方以它为主来做啤酒节,可能都做不过青岛,最核心一点是有青啤的文化在这里”。

诚如此。每年夏天约上几个亲朋好友一起去现场High啤,青岛啤酒节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共同期待的夏日狂欢节,十六天的节日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十六天的欢愉,更是整个夏日难忘的激情魅力。每晚夜幕降临,青岛啤酒节内觥筹交错,魅力四射的热辣演出,一杯鲜醇爽口的青岛啤酒,再来几盘香辣美味的烧烤,成为夏日市民消暑的“新标配”。

啤酒的文化酿造了这座城市的激情。有人说,白酒是一种深沉文化,适合一个人独享;红酒是一种浪漫文化,适合与情人分享;而啤酒则是一种激情文化,适合与朋友共享。啤酒不能浅尝辄止,不便自斟自酌,必须用畅饮来表达欢畅。有了青岛啤酒,青岛人首先便具有了一种好客的心态:品酒交流,不必大醉,微醺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青岛人便又有了兼收并蓄、包容八方的胸怀。

有朋自远方来,必青岛啤酒。对于青岛人来说,亲友聚会、招徕远客可以没有丰盛的菜肴,而如果没有青岛啤酒,这顿饭菜便少了几分味道,青岛的味道。

寻常人家如是,大雅之堂亦如此。在不久前2014 APEC“中国年”首场部长级会议上,一瓶瓶绿色清爽的青岛啤酒成为中外宾客眼中熟悉的“迎宾使者”,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宾客,作为东道主带来舌尖上的青岛味道。

一种味道与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每一座城市总有她独有的脉搏和文化。有人说,啤酒的“基因”,已深深地融入到了青岛人的血脉之中,此言不虚。《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领略了不同地区舌尖上的味觉符号,而在中国,很难有第二个城市像青岛这样,啤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形态,更成为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进而融入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成都之茶馆,重庆之火锅。一个偏于恬淡,只得做饭后的消遣;一个味道浓烈,很难融入到深深浅浅的每一餐中。而唯有啤酒之于青岛,可以和任何菜肴相搭配,几乎伴随着青岛人的每一餐。青岛人的幸福三宝: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澡,对于口味相对清淡,习惯白煮海鲜的青岛人来说,一杯青啤,一盘蛤蜊,便是一个知足而其乐融融的晚上。

青岛的夏天,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销售散啤的小店,通常以四十斤为单位啤酒桶里,灌装着当日生产的鲜啤酒,供人们用塑料袋打回家中。对于每个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来说,帮父辈打酒也成为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在一年四季的街头上,男女老少拎着泛着白色泡沫的袋装啤酒款款而行,代表着这个城市别样的身份和气质。

与成都街头的鳞次栉比的茶馆相似,青岛的巷子里也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酒馆,青岛人名曰“啤酒屋”。一个不大的门头,外面支几张桌子,一堆马扎,一只只满满登登的不锈钢酒桶,再加上青岛夏天潮热的海风,共同酿造了青岛酒客们夏日里无与伦比的欢乐。每当夜色降临,结束一天的忙碌约上三五好友,聚集到附近熟悉的啤酒屋里,有时是一顿简单而开胃的晚餐,有事纯粹就是为了大家一起喝喝啤酒聊聊天。一杯青岛啤酒里,承载着这座城市最市井的快乐和最真实的美好。

无论是市井小巷里的啤酒屋,或是寻常人家门把手上挂着的塑料袋,在青岛,啤酒是日日相伴的佳酿,是人与人之间恬淡的润滑剂,更是这座城市与世界交好的最完美证明。从青岛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青岛海纳百川的人文情怀透彻地灌装进了每一罐Tsingtao beer里。就这样,一路花开,一路烂漫铺陈,一路酒香飘逸,青岛啤酒播撒开来,被全世界接纳,成为全世界具有青啤主义精神的啤酒客的共同爱好。与此同时,因着青岛啤酒,人们记住了青岛,这座充满个性与魅力的蓝调城市。

(责编:值班编辑、赵爽)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