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食品
人民网>>食品>>正文

“倒奶”是市场出清的表现

2015年01月22日08:59  来源:北京商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倒奶”是市场出清的表现

  昨天,商务部对一些地方发生的“倒奶”情况做出回应,表示不一定都是进口奶粉的冲击,国内乳制品产业整体水平较低以及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可能有很大关系。

  倒奶,跟此前大白菜烂在地里,跟烂尾楼和“鬼城”没什么不同,都是商品卖不出去砸手里了。只是“倒奶”当初被写在了中学课本里,被当做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象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此,“倒奶”多了几分不可言说的意识形态色彩。

  其实,就像已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不过是倒个奶,跟主义没什么关系。逼急了问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人家倒进了密西西比河,我们倒进了农田水沟里。经济周期,不谈姓“资”姓“社”。该谈主义的时候谈主义,该谈问题的时候谈问题,把问题混淆为主义,那就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市场避免不了波动,波动是市场的常态。反周期的对冲操作,不会改变这一常态,甚至忙中添乱。所以,奶贱伤农,虽不愿见到,却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甚至,奶贱伤农是奶农入市之前就会知晓的风险,赚得起利润,就要承担得起风险。

  随着大量口碑更好、价格更低的奶粉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奶农的牛奶收购自然会被波及,于是“倒奶”发生。市场经济中,浪费和重复建设是不可避免的,并不是说这样好,而是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和优势,就要承担市场经济的副作用。

  这既是供求规律的普遍性结果,同时,“倒奶”又有着具体的中国市场因素。

  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内乳业的竞争力尚未恢复,进口奶粉攻城略地,是消费者用脚选择的结果。在市场上,对优质乳制品的需求旺盛,而优质乳制品要求企业管理不能失控。此前,国内乳企之所以接连被丑闻绊倒,就在于控制力严重不足,在源头、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环节无法控制质量,产品参差不齐。市场竞争之下,国内乳业不可避免地要自建牧场,要努力打通产业链,建立起自己品牌的声誉。这种大工业、集约化的发展趋势,自然让零散的奶农日趋边缘化。这是市场自身结构调整的结果,对于弱势奶农需要给予必要的帮扶,但市场结构调整的大势难逆。

  一个市场结构的调整,必然伴随着供求力量的消长和冲突。过剩的产能找不到一般需求来买单,而高端需求则得不到充足的供给。在这种矛盾中,市场一定要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使供求关系在一个新的水平均衡,淘汰不适应新需求的产能,淘汰不适应新需求的生产方式。对乳制品而言,便是淘汰分散的小家小户的作坊生产方式。“倒奶”是市场出清的表现,是市场进入新增长周期的可能。只有带来阵痛的市场出清,才能将资源配置到位。“倒奶”如此,中国经济也是如此。

(责编:朱宁君、李彦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