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食品

好酒之道:迎驾酿酒技艺中的“天”、“人”契约

2016年06月22日09:57 | 来源:人民网-食品频道
小字号

霍山独特的山川小气候、零污染的生态环境、大别山源头天然剐水,为根植于这里的迎驾贡酒,提供了不可复制的自然条件。

当所有外部的环境准备就绪,从水到酒的升华,由这里才刚刚开始,此后还需要经历一段由粮食、技艺和时间共同参与的微生物发酵过程。对于这段过程,中国的汉字智慧用了一个“酿”字精准地概括了。

一切都是为了微生物

所谓酿酒,简单说就是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再将葡萄糖转化为酒。转化的过程,就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可见,微生物是酿酒中极为重要的参与者。

用迎驾贡酒传统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项兴本的话说,酿酒中的一切工作都是服务于微生物的,只有把微生物服侍好了,微生物才会为你好好工作。

被酿酒师傅称作“曲子”的酒曲,是微生物发酵的引物,酒曲中富集着大量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分泌出的酶,这些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

因此,酿酒的第一步是制曲。

迎驾贡酒股份公司曲酒车间主任助理刘光义告诉我们,最适合制曲的季节是在7月~10月,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并分泌出大量的酶。

迎驾贡酒的制曲工艺跟川酒相似,都是以纯小麦为原料的中高温包包曲。中间鼓起类似山丘状的包包曲,相较于平板曲能够接触到更大的空气面积,曲块上附着的微生物更多。除了来自于空气中的微生物,曲粮自身也会带来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自然会决定酒的样子

进入5月份后,霍山的气温逐渐升高。按照往常的惯例,迎驾酿酒车间的工作时间调整为夏季模式——上午班次的上班时间提前为凌晨2点到中午11点一刻,下午班次则推迟到下午4点至凌晨1点一刻。

人当然是辛苦了点。生产处副处长赵明星说,这样调整都是为了迁就酿酒微生物的生长,因为白天温度太高,“没办法,我们是服务于微生物的,想酿好酒,只有人辛苦一些。”

迎驾贡酒是采用五粮工艺,原料包括高粱、大米、糯米、小麦和玉米。所谓润粮,就是用四、五十度的温热水将所有粮食浸润,让粮食吸水,以便在后序的蒸馏工序中膨涨、糊化。润粮加水的比例,主要根据母糟的干湿程度,而对母糟的判断,是在前一天就完成的——要把用泥巴封住的窖池打开,由班组长对母糟鉴定,判断母糟发酵是否正常,进而对第二天的生产作出布置。

通常做一甑酒需要70分钟。出完酒的酒糟会被加入量水进行摊凉,将温度降到理想的入池发酵温度,再加入制曲车间送来的曲粉,搅拌均匀后封入窖池。一个窖池的容量是20立方,当这个窖池被酒糟装满,并用10公分的窖泥封住时,就意味着他这个班组这一天的生产渐近尾声。

之后,在酒曲的作用下,窖池中的微生物将变得更加活跃,开始新一轮长达90天的发酵。

整个酿酒生产环节,在迎驾贡酒股份公司曲酒分公司总经理叶玉琼看来,就是一个工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过程。生态发酵的核心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对工艺作相应调整。当工艺做到一定地步,酒质的细微差距,最终取决于工艺对自然的适应程度,“自然决定着你的酒是什么样子”。

人的思想要简单一些

叶玉琼说,就酿酒而言,工艺保持得越稳定越能提高,越是波动越容易出问题,而工艺的稳定性与人的思想专注度有很大关系。

“人浮躁时,活做不到位,糟就不一样,出来的酒也不一样。”所以,叶玉琼时常对酿酒工人们说,如果耐不住寂寞,就产不出好酒,也极为重视在厂里营造专注酿酒的氛围。

引进五粮工艺,从单粮型向五粮型转变,是迎驾酿酒技艺快速提升的关键。此前业内有种说法,五粮型酒出了四川就做不成,而在迎驾酒厂,这个神话早已经被打破。

生产处副处长赵明星告诉我们,由于霍山的自然环境与四川有所差异,工艺也要做相应调整,比如入窖水分、入窖酸度等。根据当地条件,经过长期摸索,最终确定为“两高一低一大”,即入窖时淀粉高、酸度高、水分大、温度低,这套工艺正是形成迎驾贡酒“绵、甜、醇、净”口感特征的关键所在。

另外,传统单粮型酒的发酵周期大多在60天左右,迎驾的发酵周期能达到90天以上。发酵周期一长,后期产生的微量成份就丰富,酒的口感就更好,但成本也更高,生产中难度也大,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出现发酵困难,全靠酿酒师傅凭经验和技艺把控。

“酿酒熬糖,一辈子充不了内行。”赵明星说,酿酒如果没有经验,在这个行业是很难做下去的,想酿好酒更难。因为自然发酵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酿酒工序也是一环扣一环,对每个环节、每道工艺和自然的每个细微变化,酿酒师傅都要准确把握,这需要多少年的经验积累。

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在一道道工序中,不厌其烦地重复。

“做一个酿酒师傅是不容易的。”赵明星说。尽管这件不容易的事,他已经做了25年,并且看样子,还会继续做下去。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权娟、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