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食品

航天员太空生活全揭秘:吃啥?热乎土豆烧牛肉

2016年10月18日09:00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吃啥? 热乎的土豆烧牛肉 玩啥? 特制的单车跑步机

随着昨天两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他们将在太空中生活33天,到11月中旬才会返回。他们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究竟是怎样的?

记者昨天了解到,航天员这一次太空生活比前几次载人飞行任务要舒适不少。在太空中,航天员能吃上百种美食,包括土豆烧牛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能保证5天不重样。航天员的“太空屋”也成了“精装房”,噪音比以前更小,还带有“空调”。

百种食物五天不重样

吃什么?菜肴外还有甜品

航天营养与食品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臧鹏介绍说, 根据航天员个人的口味准备了主食、副食、饮品、调味品和功能食品等6大类近100种食品,5天不重样。航天员还可以享用甜点。比如,太空冰淇淋,看上去像白色泡沫一样,是干干的、硬硬的,但是口感据说还不错。这一次,食物还有加热装置,航天员在太空也能吃上热乎的饭菜。

一天的午餐

主食:米饭、黑米炒面、牛肉米粉等

菜品:土豆烧牛肉、油焖笋萝卜、烧三珍

汤和饮料:白菜蛋花汤、去腻茶、桃汁等

怎么吃?把自己捆在桌边吃

因为宇航员进食时身体也会在空中飘来飘去,所以他们得用一些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饭桌边上,有时甚至一只手扶着桌板,一只手拿着东西吃。这一次,航天员在天宫二号配备有折叠式工作台,既可以作为工作台,又可以作为餐桌使用。

有应急 应急食品管1天

在食品包中,有一个橙色的包, 臧鹏介绍,这是在应急状态下使用的食品包,装有每名航天员一人一天的应急食品和应急饮水,主要是为了应对飞船推迟返回,或返回之后等待救援期间航天员所使用。

最大限度照顾人体舒适度

噪音:控制在50分贝以内

此前,有航天员反映工作和生活区噪音太大。这次,技术人员制定出严格的生活区和仪器区噪声控制指标,把航天员工作区、生活区噪音控制在了50分贝以内。

温湿控制:舒适得像装了空调

人体最舒适的体表温度是23℃,相对湿度在50%附近,飞船携带的热控系统可将密封舱的空气温度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55%,这一人体最舒适的温度,就好像装了一个空调。

室内设计:颜色营造出地面感

为了他们在失重的太空中体会到在地球上的感觉,技术人员为“太空屋”漆上了不同的颜色,四周的墙面选择了明亮的米白色,底部选择了深灰色,工作台等面板采用了天蓝色,多层次的颜色划分给航天员清爽的感觉。

“太空屋”在内装饰材料上选择了轻量化的硬件材料,有效解决了之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工作时,脚下软质内饰“一踩一个坑”的不便。此外,技术人员还在舱内多个区域增加了硬质扶手,并增加了驻留腰带、无线蓝牙耳麦等人性化设计来解放航天员的双手,让航天员在舱内更轻松自如工作。

睡觉:调低了亮度 可屏蔽语音

睡觉的时候,航天员需要把自己固定在墙壁上的睡袋上。工作人员对睡眠区的灯光照度范围进行了调整,最低亮度调低了;为了避免夜间天宫二号飞行进出测控区时的语音通报影响航天员睡眠,技术人员设计增加了进出测控区语音通报“允许/禁止功能”,航天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屏蔽测控区的语音通报;睡眠区里还增加了“云插座”,可供航天员与家人进行私密通话。

十套之多各有功能

除了地面任务服装外,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穿什么?据了解,除了发射和返回阶段,航天员在空间实验室都将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阶段和场合换上不同类型的专用服装,有数十个种类。服装的设计还要考虑舱内光线环境下进行摄影、摄像和图像传输后的显示效果。

地面任务服装

常服

任务训练服

专用服饰

在轨工作生活服装

工作服

为航天员在舱内正常温度时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操作生活所设计。

休闲服

为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日常穿着。

锻炼服

由可拆卸组合式上衣与裤装构成,用于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太空跑台运动、骑自行车运动时穿着。在设计时,既要在服装结构上满足失重状态下航天员肢体运动的动作变化和舒适度要求,又要兼顾狭小空间实验室内的视觉感受。

失重防护服

主要是为了防止航天员长期在太空中驻留出现骨丢失,穿上能让航天员肌肉紧致。

舱外太空服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航天员有出舱需求,还需要穿专门的预防宇宙射线和电离辐射的舱外太空服。

工作休闲

7天休1天每天工作8小时

针对神舟十一号任务要求和特点,飞行期间航天员将实行每周6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以及天地同步作息制度。

将开展多项在轨试验

首次开展我国航天飞行中的医学超声检查,可以实时检测航天员心肺功能;

参与多项应用载荷技术试验,更换空间材料制备样品,进行太空植物栽培试验等;

开展在轨维修操作,进行人机协同验证;

开展一些科普项目。比如,有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的3个获奖项目,即“太空养蚕”、“双摆实验”和“水膜反应”。航天员将在轨完成这些实验,帮助中小学生认识了解微重力环境中事物的状态变化。

洗澡用擦洗头用揉

在太空中洗澡是件麻烦事。只不过要用擦的方式“洗澡”,用带有清洁剂的特殊毛巾擦拭身体,然后再用不带清洁剂的毛巾擦拭身体,当然,“擦澡”后的感觉肯定不会像在地面上淋浴清爽。洗头则是用一种直接戴在头上的浴帽,用手揉搓后就算清洗完毕。

男女小便坐站均可

在每艘太空飞船上装设的都是男女通用的厕所。固体与液体排泄物各有其接收容器。便溺器专门的漏斗装置使男性女性都可站着小便,当然,如果他或她喜欢的话,坐着也行。

厕所还配有专门装备。不管宇航员用什么样的如厕姿势,都得用驻留带把腿部固定住。航天员方便一下,光准备工作就要花5分钟以上。

如果航天员正在执行任务时需要上厕所,那就需要靠特制的纸尿裤来解决问题。

写日记听音乐看电影

航天员可以做自由娱乐和个人整理。个人休闲是个性化的,根据需要、喜好进行配置,还可以摄影摄像、听音乐等。

这是陈冬第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他表示,会珍惜在太空中的每一刻。一定会多看看窗外的美景、美丽的地球和我的祖国,还会尝试做一些地面做不到的事情。有空的话,会看看家人和战友的照片、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写写日记!

保健

身体心理都呵护

骨丢失对抗仪:专属健身器

骨丢失对抗仪,也叫“对抗骨质疏松的仪器”,它通过敲打航天员小腿部位穴位,刺激骨骼、改善血液循环,对抗骨质疏松。

无创心功能测量仪:专属保健员

用于保障航天员健康。

天地协同会诊:地上医生给看病

飞行期间将综合利用医疗问询、基本生理指标检查、尿常规检测,以及心肺功能检查等手段,定期对航天员实施健康状态评估。此外,这次任务首次建立起天地远程医疗支持系统,通过天地协同会诊来解决航天员的在轨“看病”问题。

跑步骑自行车:太空中也要锻炼

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6天,休息1天。休息的这一天,也不能完全休息,要做锻炼。这一次,航天员在太空中有专门的跑步机和自行车。 心理舒缓系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在专业心理医生支持、亲情交流、航天员团队支持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持手段。研制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舒缓系统,升级了天地信息交流系统,航天员可随时和地面沟通信息、传递邮件,与亲朋好友进行音视频交流,以此来缓解航天员的压力,保证航天员的心理健康。

太空养蚕怎么养?

蚕宝宝娇贵得很

两位航天员要在天宫二号这个太空之家中生活33天,还要完成很多科研试验任务,其中一个重要实验就是“太空养蚕”。在去年的“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上,几名香港中学生设计出的“太空养蚕”项目获奖,该项目也将由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实验。如何确保蚕宝宝能平安到达太空,如何确保它们在太空中能活下来?设计师们昨天进行了揭秘。

住手掌大“太空屋”

在地球上,蚕会顺着一个八字形由外至内吐丝成茧,吐丝的角度、长度都经过极为精密的计算。不过,在太空里几乎没有重力,因此也没有上下左右的方向,那蚕宝宝还能精确地按照八字形吐丝结茧吗?

要将这个试验实现的前提是,从发射到在天宫二号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必须保证蚕宝宝的生命安全。工作人员为蚕设计了一个“太空屋”。它的形状就像是一颗大胶囊,差不多有人的手掌那么大,对蚕来说已经非常宽敞。“胶囊”两端的半球体是用航天用铝合金打造的,中间的部分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透明有机玻璃,方便航天员随时观察到蚕的生命状况。不过如何让“太空屋”更适合蚕的生物习性,让科研人们犯了难。他们找到高校的生物学专家求教学习,想了很多办法,确保蚕的太空之旅的“吃穿住行”既舒服又舒心。

美味饲料媲美桑叶

先说说吃。蚕可是有名的“小吃货”,每天除了睡觉剩下的时间全在吃,尤其在结茧之前,更是食量大增。为了让蚕在太空吃好,设计师在“太空屋”两侧的铝合金端盖里填满了味道可以媲美桑叶的饲料,这些铝合金盒就好像蚕的“食堂”。设计师还将蚕的“食堂”设计成像瓶盖一样的螺丝结构,一旦蚕在太空中不吐丝结茧,航天员也可以方便地拧下“旧瓶盖”,换上装满饲料的“新瓶盖”,让蚕不至于饿死。

穿“航天服”安全上天

再来说说“穿”。火箭发射阶段,巨大的加速度会给航天员身上施加巨大压力,因此航天员需要穿上特制的宇航服。那怎么保证这些圆鼓鼓、软绵绵的蚕在发射阶段安然无恙呢?设计师们专门设计了多套保护方案,并进行了多次地面试验。最后他们优中选优,选定了一种最好的保护方式。在火箭发射的时候,航天员把蚕包裹在一种特殊的填充物里,再装入“太空屋”,这样就相当于给蚕穿上了航天服,再大的冲击和震动都会被这些填充物吸收,而且填充物中间还给蚕预留了一条通道,饿的时候,蚕还能爬到两侧的“食堂”补充食物。等到了天宫二号里面,航天员可以轻松取出填充物,帮蚕脱下“衣服”,这样蚕又有充分的空间吐丝结茧了。

想爬哪里爬哪里

“太空屋”是蚕的住宅,又是蚕的运动场。为了保证蚕的居住环境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屋子上方预留了足够的透气孔,保证空气流通。为了保证蚕的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屋子下方预留了清洁孔,航天员可以方便地清理蚕的粪便;为了避免蚕在微重力环境下飘浮起来,无法爬到“食堂”就餐,设计师们对屋子内壁进行了粗磨砂处理,还特意粘上了一种特殊的无纺织布,这样就解决了蚕行的问题,蚕想往哪里爬就往哪里爬。同时无纺织布还能够吸收液体,有一定的清洁功能,让蚕的屋子始终保持干爽。

升空如巨石压肺腑

失重似乘急坠电梯

航天专家、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表示,当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瞬间,航天员将会体验到急剧的超重加速度,就像人在一楼坐电梯时在1秒内被推上20楼。当然,在火箭发射升空时,这种超重感会强烈得多。即便对于训练有素的宇航员来说,在火箭点火后的几秒,也会非常难受,感觉五脏六腑都要快从胸腔中奔涌出来。

“超重耐力”训练要求航天员在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条件下,保持正常的呼吸和思维能力。8倍的重力加速度是什么概念?焦维新说,玩过山车时经历的刺激顶多2倍多重力加速度过载。如此大的超重,会让航天员面部肌肉极度变形,呼吸困难,心跳陡然加速。这是因为加速度的作用,数倍于体重的重量压在身体,好像一块巨石压在五脏六腑一般。不经过特殊训练,普通人是受不了的。

在发射第585秒时,会实现船箭分离。在短短的不到10分钟内,航天员将经历到从超重到失重的转换过程。失重时,人体会感觉血液一下子涌向头部,心跳会加速,肌肉会紧绷,血压升高,人的前庭平衡功能会被打破。这时,航天员最容易发生空间运动病。“就是意识和方向感混沌,头晕,分不清东西南北。”他说。

在飞船从上升段到轨道运行段的交替期间,航天员从超重突然进入失重,也容易出现空间失定向,也就是在上下、左右等方向上产生错觉,在这个阶段发生这种错觉的比例也很高,严重的话,会影响太空操作。

焦维新表示,适应失重的感觉,一般需要2~3天。这个阶段,航天员的感受就像坐在电梯上,一直往下降,往下降,没有尽头。“你可以想象,航天员在太空中有20多天都是坐着一台高速急坠的电梯,你能想象那是什么感觉。”(记者肖欢欢)

(责编:许心怡、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