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食品

对付“舌尖上的谣言” 不能只是辟谣

2017年06月07日09:11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对付“舌尖上的谣言” 不能只是辟谣

“舌尖上的谣言”千变万化,这些谣言之所以能在朋友圈里“屡辟屡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消费者有着极大的安全焦虑。

继肯德基索赔造谣公号350万、娃哈哈悬赏10万抓网络谣言、紫菜企业联手悬赏“塑料做紫菜”造谣者之后,著名食品企业益海嘉里近日也对网络食品谣言亮出法律之剑,并宣布:悬赏1000万追讨“地沟油被金龙鱼回收”的网络谣言黑手,并出资3000万设立专项打击网络谣言基金。

金龙鱼向网络谣言亮剑,是想还自己一个清白。前不久,一段《地沟油被金龙鱼回收,转发出去传播正能量》的视频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并迅速在一些视频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发酵。据查,该视频源自3年前某知名网站一则失实报道,真相虽然大白,谣言屡禁不止。每隔一段时间这段视频就会被人利用重新发到网上,不仅制造消费恐慌情绪,也给金龙鱼品牌造成反复伤害。

而类似的遭遇并不只发生在金龙鱼身上。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特别是与“吃”有关的话题,更成为网上谣言的重灾区。据有关数据显示,各种网络谣言中食品类虚假信息已占到45%,食品行业已成为谣言重灾区。类似“快餐企业培育四个翅膀的鸡”“吃一碗方便面需肝脏解毒要32天”“某大品牌乳饮料含肉毒杆菌致儿童白血病”等流言不时发作。

这些“舌尖上的谣言”在引起民众恐慌的同时,被黑企业不得不在繁重的经营压力之余,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应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品牌声誉。

谣言对产业发展的损害也是巨大的。前些年,“蛆橘谣言”曾造成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喝牛奶致癌”“皮革奶粉”重创国产乳制品,“食盐可能被核辐射污染”“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病毒”等谣言引发的恐慌情绪,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而近年来,网络谣言采取的“新花招”更是令网友们直呼“防不胜防”。有的变换形态,从文字、图片扩充到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有的虚实掺杂,在视频剪辑上“移花接木”,真假难辨;有的借所谓“专家”发声,编造“新研究成果”混淆视听……

网络谣言新花招层出,打击谣言,要让科学知识跑在谣言前面,相关部门须及时辟谣以正视听,公众更要保持警惕,多了解基本常识,对那些食品安全“内幕”多一些理性判断分析,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据悉,仅今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便发文为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集中辟谣。

不过,我们同时也应意识到,食品谣言的存在,不仅说明了公众在相关科学知识方面的空白,也反映出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从“塑料紫菜”到“棉花肉松”,再到“燃烧的粉丝”,“舌尖上的谣言”千变万化,这些谣言之所以能在朋友圈里“屡辟屡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消费者有着极大的安全焦虑。

因此,仅仅把重心放在辟谣上还不够。谣言的背后是“信息真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隔得很远,而当前消费者对食品行业整体质量状况的担忧,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信息真空”。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既要畅通科普渠道,让真相跑在前面,更要加强监管,重筑食品安全的公信力。

此番益海嘉里的高调反击,撕开了网络谣言的冰山一角。相关调查显示,网络黑公关已成为一条利益链,长期活跃在各大社交网络及电商销售平台,其以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价格,向购买者提供发帖、顶贴、转发点赞、甚至“网络水军”等服务。由于这些水军团队分布全国各地,且都是个人真实账户刷单,平台和官方打击起来难度很大。即便追查到肇事者,谣言已经严重损害了企业长久经营的商业信誉和品牌声誉,造成的伤害几乎无法估算。

网上食品谣言多、传播快,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低。打击食品安全谣言,也要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惩处力度。治理食品安全谣言一定要下重拳,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让政府部门、专业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形成合力。(赵兵辉)

(责编:盛月、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