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食品

清明食俗:南北各地怎么吃?

2018年04月05日08:23 | 来源:人民网-食品频道
小字号

4月5日是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历史发展中,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和上巳节两个古老节日的文化精华,因而也留下了丰富的传统习俗。

像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各地都有不同的食俗。今天,人民健康向大家介绍南北七个地区的清明美食,来看看它们的历史起源、吃法做法和营养价值如何。

北京 炸馓子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老北京人过清明,喜欢吃炸馓子。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作诗《馓子》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炸馓子是用面粉、糯米粉加盐或蜜、糖,搓成细条,油煎而成。形状各异,或为麻花,或栅状,香脆精美,起于寒食节禁火,用以代餐,因此在古代又被称为“寒具”。炸馓子虽然酥脆美味,但属于油炸类面食,不易过多食用。

陕北地区 子推馍

“子推馍”,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而传,外形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上海 青团子

青团子也叫青团,由色泽得名,清明时节,上海等江南一带都有吃青团子的习俗。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帮忙将其化装成农民模样一起耕地,为了避开村里站岗守卫的检查,这位农民突发奇想创造了便于在草丛中隐藏的青团,帮助躲在田里的陈太平活了下来。

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可直接冷食,也可蒸熟后食用,但要注意不宜多吃,血糖高、血脂高的人群更应尽量少吃。

其做法是将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四川成都 欢喜团

清明时,四川成都一带会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欢喜团中往往含有大量芝麻,芝麻具有抗衰老功效,亦能防止头发质脆、干燥、易断;加入核桃一起吃,能改善皮肤弹性,保持皮肤细腻;还可以辅以荠菜食用,达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尿利尿、清肝降压的作用。

(图片来源:新华网)

江苏 青精饭

“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青精饭最早载于《岁时广记》卷十五的《零陵总记》,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现已成为江苏地区传统特色点心,是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因颜色乌青,所以又称乌米饭。

具体方法是将南天烛叶汁浸过的白米蒸熟之后在阳光下暴晒,让饭粒脱水,然后再次重复浸叶汁、上火蒸、晒干的程序,如此反复九次,饭粒就会收缩成一颗颗硬如干石的黑色小粒。人们将之作为干粮携带上路,需要时,只要取出一碗,在锅中重新蒸一下,青精饭就会回软,不仅变得绵糯适口,而且有一种特殊的甘香味道,青精饭也因而被称为古代发明“速食方便米饭”。

福建泉州 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福建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言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也有传说润饼菜由明朝兵部尚书蔡复一夫人所创。蔡是金门人,时任云贵、湖广总督,公务繁忙,蔡夫人便用面粉揉搓成皮,裹各色菜蔬,让蔡复一边填肚子一边签批公文。因其制作简单,美味可口,传入民间后便广泛流传下来。

泉州的“润饼菜”也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上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吃起来甜润可口。

作为一道泉州的传统美食,润饼菜同时也与现代人的养生观契合,馅料中的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海苔有钾,花生富含植物蛋白质,香菜可降低血压,猪肉可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还有各种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属上升清气、清除浊气的四月之春,既为祭祖扫墓、踏青远足的好时节,也是万物生长、怡情养生之际,无论节日佳肴多么美味,也记得不要暴饮贪杯。

(实习生尹莉娜 综合新华网、中国网、农民日报)

(责编:聂丛笑、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