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食品

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

这些食品真相你知道吗

吉蕾蕾
2019年01月17日10:12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小字号
原标题:这些食品真相你知道吗

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继续稳中向好,粮、肉、蛋、乳等基础原料,以及大宗日常消费品的样品合格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乳制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然而,网络上各种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传言、谣言屡见不鲜,不断考验着生产者、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和辨别力

“咖啡是否致癌”“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益生菌成了‘无益菌’”……在日前举办的“2018年度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与会专家聚焦2018年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澄清食品安全谣言。

咖啡会致癌吗

目前尚缺乏证据表明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

2018年3月底,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下达了一份判决称:加州的咖啡销售者必须在咖啡产品上贴癌症警告标签,明确标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该信息引发了消费者对“咖啡致癌”的高度关注。

专家点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食品中丙烯酰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目前尚缺乏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证据,国内外也没有国家或组织制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

丁钢强建议,“量效关系”是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离开剂量谈“有毒、致癌”会对消费者产生极大误导。建议相关部门强化对“剂量—效应关系”这一基本概念的科普宣传,帮助公众在面对谣言时理性认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丁钢强同时建议,食品加工企业应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尽量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并通过相应技术手段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水平。

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

非洲猪瘟非人畜共患病,对食用安全无影响

2018年8月1日,辽宁沈阳市报告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病例,其他省份也相继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引发消费者普遍担心。

专家点评: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表示,非洲猪瘟非人畜共患病——近百年来,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无一例人感染的情况。因此目前可以说,人类不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也不会对猪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响。

同时,患病猪肉也很难流入正规市场,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而且,非洲猪瘟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持续加热20分钟即可灭活。

辣条添加剂同品不同标

辣条“同品不同标”是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所致

2018年8月30日,湖北省食药监局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多款“辣条”产品被检出不合格——主要是违规使用了“山梨酸及其钾盐”和“脱氢乙酸”两种防腐剂。由此加速了辣条产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出台。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由于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申请食品添加剂扩项处于待批状态,市场监管出现了标准空白期,导致“同品不同标”。最近,关于辣条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通过最终评审,即将发布。

陈君石建议,辣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实施后,需加强宣传贯彻力度,推动辣条生产企业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同时,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消费者适度消费辣条。

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安全吗

亚铁氰化钾是食用盐中允许添加的一种抗结剂

2018年8月,一则《盐里面加进了亚铁氰化钾》的帖子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称食用这种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会对人体肝脏、肾脏造成危害,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引发消费者恐慌。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表示,在精制盐生产过程中,一般会添加抗结剂防止结块。亚铁氰化钾中的氰离子与铁结合十分牢固,在正常食品生产或食物烹饪的温度下(100℃至200℃),不会有氰离子释放,更不会产生氰化钾,其安全性已被多国广泛认可,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因此,只要按规定在食用盐中合理使用亚铁氰化钾,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孙宝国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发布不实信息的追究力度,规范净化网络环境。同时,要加强食用盐科学知识的普及,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对一些特殊人群,应遵医嘱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食用盐。

“打酱油”的真相

产品营销宣传要实事求是、有据可循

2018年10月12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称其购买的120种酱油样品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9种样品不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再度引起消费者对中国酱油类产品的“信任危机”。

专家点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表示,酱油是中国家庭厨房常用调味品,目前市场上仍存在部分产品虚假宣传问题。本次事件中,部分产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涉嫌虚标,且不符合国家标准,应予以重视。

酱油产品的营销宣传应当实事求是、有据可循,不应成为误导消费者的工具。行业组织应加强自律建设,促进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消费者组织开展比较试验也应坚持科学、客观、全面的原则,慎重发布相关信息,对舆论误读也应及时纠偏。大众媒体应客观、全面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借题发挥。

(责编:许晓华、杨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