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食品

小花生“长”成大产业

本报记者  常  钦
2019年10月11日08: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正阳县熊寨镇农民在田里拔花生。
  高万宝 胡瑞琪摄影报道

  “过了这门,就到俺正阳了!”司机师傅话音刚落,车窗外就闪出一道景观门,正当中的展板形状是颗大大的花生,上书“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左右柱子上的对联很是醒目:“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

  提起花生,家喻户晓,可靠种花生竟能得到这等响亮的名头?一组数据打消了记者心中的疑虑:正阳花生种植面积170万亩,年产量达50余万吨,保持“中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已20多年。如今,30多家企业进驻正阳,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让花生不再只卖“原字号”,更让原本属于废弃物的花生秧、花生壳等变身成几千元一吨的俏货。

  这小小花生的身价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的,正阳的花生产业又是如何搭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的,且随记者探访一番。

  先有标准化,才能涨身价

  走进付寨乡章寨村的花生地,刚刚收获的花生整齐地摆放成行,成片的花生田仿佛一幅巨大的写意画。村民李合林正在查看今年的收成如何。“今年天旱,但我种的品种产量还不错,价格也不赖。”说到这儿,李合林心里挺踏实。

  伺候了一辈子花生的李合林,这几年开始张罗万帮种植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花生地足足2000多亩!“搁以前想都不敢想!”李合林和记者拉起家常:种花生可是个力气活——种时要掘地,一粒一粒弯腰点播,收时要完成挖、放、拍、抖、摔一系列动作,就算是年轻小伙连干两天都吃不消!

  现在一切都在改变。170万亩的花生田,从种植、收获、摘果到剥壳、花生米精选等环节都有帮手——播种铺膜机、收摘一体机、直线筛分机、花生脱壳机……16万多台各类花生机械大显身手,已经让花生的收获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为一周左右。全程机械化,不仅让花生种植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还让种植成本也便宜了不少。李合林说,“以前请人收花生,一亩地没个300元下不来,现在一亩花上个30元就妥了。”

  种花生容易了,可如何让种出来的好花生卖上好价格,成了李合林面临的新课题。

  “先有标准化,才能涨身价。”李合林的合作伙伴、邦农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展说,好花生没有好价钱与市场上的花生大多“蓬头垢面”有关系——果型大小不一,洁净度差,还掺杂着裂口果、烂芽果、残次果。“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回收,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靠订单带动示范种植。”

  好品种打牢产业基础。在正阳,提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人们都称他为“花生院士”。他选育的豫花7号、豫花14号等早熟品种,让正阳乃至黄淮海地区实现了小麦、花生接茬种植,远杂9102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豫花37号”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也在持续扩大。农业农村部门对正阳花生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黄曲霉毒素污染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绿色产品标准。

  这不,李合林的2000亩地就种上了“豫花37号”。“比普通花生一斤多卖一块多,一亩地收益能多七八百元。”李合林掏出手机神秘地给我看了一张照片:在开满黄花的地里,他正和一个穿白大褂的老人蹲在花生丛里笑呢!原来是前不久,张新友院士又带着团队来李合林的基地里帮他把脉花生生长情况了。

  原先零碎的田块也被成片的示范田替代。李合林的办公室里现在多了一套智慧农业设备,摄像头就安在田头,屋里点点鼠标就能掌握地里的一举一动。他指着屏幕上一道道起伏的花生丛介绍,平地种花生,排水不畅,烂果多,品质差。咋办?张院士支招,起垄种植!平地上起高13厘米。旱时顺沟浇灌,防止土壤板结;涝时易于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如今,全县花生起垄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

  “去年一亩地打了700多斤,瞅这长势,今年亩产800斤打不住!”李合林说,“去年山东专家来考察,瞧着俺们的产量、品质大为惊叹,非要带些种子回去研究研究。”话语里透着自豪。

  科技助力花生变身,产业链条向纵深延展

  花生要想身价大涨,除了种植环节发力,还必须盯住加工环节。

  李合林领着记者到了汇丰粮油公司。这里是万帮合作社的加工基地。花生拉过来,去壳变成花生米。倒入地坑,经过提升机进入生产线,按照个头比重筛选,最后进行包装。

  “别看只是初加工,花生身价增长就从这里开始。”公司负责人艾振魁沿着生产线边走边介绍:“脱壳,一斤花生从2.8元涨到4元;大小分级,七八十毫米的大花生六块五一斤,三四十毫米的4块多一斤,就连破碎的‘半米’也能做成花生碎出手。”

  数据显示,前些年正阳花生2/3通过去壳分选初加工进入市场,农民收入的60%也来源于花生。但花生变成花生米,依然还是停留在“原字号”阶段,丰年卖难依然时常发生。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正阳县委书记刘艳丽坦言,“170万亩的规模是正阳花生产业的优势,但这个传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光有规模优势远远不够,盯准市场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让产业持续深化升级是当务之急。”她随手抓起一把沾着泥的花生说:“这样直接卖,最多几毛钱一斤。如果加工成小食品,一小袋在超市里能卖两三块钱。这就是十倍的利润,十倍的附加值!”

  延长产业链从引进龙头企业开始。正阳县花生办负责人梁莹介绍,全县170万亩花生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后,引来了众多深加工企业。不仅君乐宝、鲁花两个知名大企业落户正阳,另外30多家以花生油、休闲食品、花生饮料、花生蛋白、花生保健食品为主的深加工企业也进驻县里,花生产业集群正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渐渐形成。

  这给初加工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花生经过脱壳分选后,还要运往精深加工企业继续增值旅程。”不久前,艾振魁顺着产业链找生意,不仅联系上了食品厂、油料厂,为他们订单供货,还跟鲁花接上了头。现在地里的花生还没成熟,就已经被提前预订了。

  走进正阳鲁花公司,一阵阵浓烈的油香扑鼻而来。企业安全主管吕建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新产品“高油酸花生油”,油酸含量大于75%。750毫升的油瓶,看着不大,市场售价却达每瓶80元,是普通花生油价格的四倍。正阳县花生研究所所长余辉说,为啥贵,贵在营养价值高。“油酸含量媲美橄榄油,高温烹饪也不会被破坏,满足了人们吃得健康的饮食需求。”

  除了变身食用油,正阳的花生深加工产业链条还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休闲食品方向延伸。“正阳花生米小粒饱、口感好,蛋白含量丰富,适宜加工花生食品。”正花集团副总经理谷春节介绍,跟着市场走,依葫芦画瓢不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改善质量,创新转化农产品是努力的方向。如今正花推出的8大系列40多种花生小食品,包括烘烤、油炸、醋泡等风味,产品深受市场好评。

  “农产品在市场上能走多远,关键要看科技这条‘腿’有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王强说,加工链条短,具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数量少是制约花生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有效破解难题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目前在正阳,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花生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也在成为花生产业链条延展的目标。王强说,就拿采用低温压榨后得到的花生饼粕来说,可以用来生产低残油、低变性花生蛋白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发健康食品,几次变身后,附加值要比花生饼粕提高近2倍。

(责编:许晓华、李轶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