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甜點飯后吃,這真的是科學

2018年04月13日09:24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甜點飯后吃,這真的是科學

可能你也聽過家裡老人這樣的叮囑,水果麼,要早上吃,營養好……有多少聽話的人,乖乖地把水果當成了早餐。

不過,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的Joshua D.Rabinowitz教授團隊,在最近一期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代謝》(《細胞》雜志自刊)上,發表了一項關注果糖代謝的研究。

他們由此總結出一個日常消費甜食的科學指南:水果、果汁和甜點,在飯后食用,可能是更加健康。

一頓大餐后,再吃點蛋糕或者冰淇淋,是不是頓時名正言順了?

糖家族裡

老大實用,老幺得寵

說起吃甜點,有必要先來認識一下甜點的主要成分:糖。

糖家族裡的老大和老幺,對人體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老大是葡萄糖。當我們食用食物時,它們會分解成為人體所需要的葡萄糖。不僅人的大腦需要葡萄糖,細胞和組織也需要葡萄糖,沒有葡萄糖就沒有你。

果糖,則是糖果家族的老幺,頗得人類寵愛。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果糖曾經是非常稀少的,隻藏在水果、蔬菜和蜂蜜裡。《人類簡史》裡這樣描述祖先對果糖的欲望:“如果一個原始女人看到一棵成熟的果樹,她會毫不猶豫停下來吃水果,一直吃到吃不下為止。因為她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能夠吃上這些甜食。”

但是現在,它存在於我們觸手可得的食物裡,我們無時不在攝入果糖。它能讓食物變甜,這是人類喜歡的口感,而甜食生產商更是宣稱:“甜食讓你開心!”

真是這樣嗎?並不是。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精神衛生科陳正昕醫生告訴我,人們快樂的情緒其實不需要果糖來達成。“多數時候,情緒低落是由於缺乏葡萄糖,因為葡萄糖的補充才能夠刺激大腦生成產生快樂的血清素。”

果糖攝入過量

兩周吃成脂肪肝

Rabinowitz教授研究的正是:糖進入身體后,做了什麼?

如果我們可以像孫悟空一樣,從鐵扇公主嘴巴裡飛進她的身體,我們就會在肝臟裡,找到糖的蹤跡——

糖分成了葡萄糖和果糖,兩者都會前往肝臟。

大哥葡萄糖被有序處理,它們有的會轉化成能量,有的會被儲存起來備用,隻有很少一部分葡萄糖被合成脂肪,當肝臟脂肪含量過高時,這一過程還會被抑制。

但老幺果糖就不一樣了,肝臟裡似乎並沒有管理果糖的系統,果糖代謝的主要方向,就是刺激並參與肝臟脂肪合成,同時,這一過程無法被限制。

而脂肪肝,正是近幾年體檢報告中,最高發的一個疾病。要知道,人如果過量食用果糖,兩周就會從正常指標變成脂肪肝。

在2014年出品的紀錄片《糖的電影》中,澳大利亞青年Damon Gameau,在營養、血液、內分泌等多位專家的監管下,完成了一項科學實驗。他在2個月裡,保持每天食用相當於40湯匙果糖的食物。實驗進行到兩周時,他得了脂肪肝。

“果糖攝入過多,肝臟就會積累大量脂肪,誘發胰島素抵抗,造成一系列代謝相關疾病。而這和酒精在肝臟中的代謝異常相似。”參與這項科學實驗的科學家Michael Moss說,所以在有些科學家看來,果糖和酒精一樣,是傷肝的。

在過去200年裡,全球果糖的人均消費量增加了約100倍。大量調查也証明:果糖攝入增加,與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在內的一系列代謝相關疾病密切相關。

甜食別吃太多

要吃也該在飯后吃

食用甜食的最佳時間在飯后,是Rabinowitz教授在研究代謝的實驗后,得出的結論。

微信公號“奇點網”上,作者朱爽爽曾介紹過這組研究的具體方法——

Rabinowitz通過對果糖代謝產物1-磷酸果糖在不同組織的濃度進行分析后發現,它積累最多的地方不是肝臟,而是小腸。

同時還發現,包括甘油等有機酸在內的果糖常見代謝產物,在小腸內聚集的濃度也遠高於肝臟。這進一步証明了,小腸才是果糖代謝的主要場所。

如果小腸能夠代謝掉果糖,為什麼果糖還會傷害肝臟?

在接下來的研究中,Rabinowitz教授發現,果糖本身是沒有毒性的,低劑量的果糖也幾乎全部可以由小腸代謝,但極限是0.5g/kg——也就是說,一個體重60公斤人,他的小腸一天最高隻能代謝掉一瓶500ml的可樂或者1個300克重的蘋果。

一旦果糖攝入超過小腸的這個代謝閾值,那麼多余的果糖,就會進入肝臟,引發一系列代謝問題。

不過,Rabinowitz教授意外發現:在喂食后2小時內,小腸代謝果糖的能力相比於空腹顯著增強。

“相比於空腹狀態,喂食后小腸代謝果糖的能力幾乎增加了一倍。這也意味著,飯后吃甜食還是很有道理的。” Rabinowitz說,這表明,人們應該嚴格避免空腹食用大量的甜食和含糖飲料,或者食用大量含糖量高的水果以及果汁。(記者 章咪佳)

(責編:許曉華、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