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管住一次性餐具靠的是什麼

胡宇齊
2019年08月02日09:1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管住一次性餐具靠的是什麼

限制向消費者提供筷子、調羹、刀叉等一次性餐具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已有一月,效果幾何?據某外賣平台數據顯示,上海區域的“無需餐具”訂單增長迅猛,環比6月提升了471%。

猶記《條例》施行之初,許多人還在擔憂:商家不主動提供,消費者會不會主動索取?一單單備注著“無需餐具”的外賣訂單,很大程度打消了這份顧慮。從運行情況看,《條例》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進行了詳細的處罰規定﹔同時按垃圾分類標准,要求將外賣中的殘余垃圾倒入濕垃圾,餐具、外賣盒等倒入干垃圾。這樣一來,不論是商家,還是食客,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門檻都提高了不少,加之此前環保宣傳打下的民意基礎,讓按規辦事顯得不再那麼困難。

“史上最嚴”垃圾管理條例正如輕扇的“蝴蝶翅膀”,推動著人們行為模式的全方位改變。僅就外賣而論,不僅少用一次性餐具,很多人開始點羊肉串不要簽子,點奶茶標注珍珠“隻要10顆”。而如果把視野放得更遠,還會發現許多有意思的場景:購物網站各式分類垃圾桶走紅,虹口區立起“生活垃圾分類”展示館,有酒店對“六小件”的需求整體下降30%……可以說,細致又嚴格的《條例》讓全社會開始習慣採用環保視角看待事物。

可喜的30天之變說明,廣泛的民意接受度與強制的規定執行力,是確保新政平穩順暢落地的關鍵。回顧起來,從垃圾分類切換到強制模式開始。人們調侃歸調侃,但認真參與分類,背后正是強烈的理念認同。另一方面,“史上最嚴”名副其實,“不分類吃罰單”屢屢曝光,增強了規定的震懾力和執行力。某種程度上,前者保証了新規落地的順暢性,后者則倒逼規定落地不走樣,二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帶來了垃圾強制分類時代的“初戰告捷”。

垃圾管理看似小事,實則折射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上海率先推行,其他大城市不會一直當旁觀者。就管好一次性餐具而言,在某外賣平台持續半年的環保計劃中,共產生了1600萬份“無需餐具”訂單,其中北京貢獻了10%、排名第一,相當於使8800棵大樹免遭砍伐。如此看來,對環保北京缺的不是理念認同,而是適時推行恰當的制度舉措。激發和引導市民熱情,定能收獲更多驚喜。

(責編:李軼群、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