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食品

精准饲养,为奶业插上科技翅膀

2019年08月27日14:01 | 来源:人民网-食品频道
小字号

8月2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同举办“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冯忠武、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孔亮、全国畜牧总站站长王宗礼、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刘永志、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副所长张军民、草原研究所党委书记王育青、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山、内蒙古农业大学纪委书记哈斯巴根等领导出席会议。

观摩会上,项目首席卜登攀研究员详细汇报了2019年“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总体实施情况。

张军民表示,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中国农科院院内9个研究所14个创新团队、及院外8家科研院所、大学、技术推广部门和多家企业等参与。项目以面向产业需求、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通过院地协同联动凝炼奶牛提质增效主推技术与生产技术模式,先后在山东、黑龙江、宁夏和内蒙古等地围绕家庭牧场、中等规模牧场和集约化牧场示范应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使示范区奶牛单产和饲料转化率平均达到11.1吨和1.5,公斤奶饲料成本和总成本分别平均降至1.97 元/公斤和3.06 元/公斤。

王宗礼指出,“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以科研院校已有的成果为基础,充分发挥科技集成示范和科研部门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单位和企业组成的三位一体、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工作团队和服务体系,开展分区域、分技术类别的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通过大协作、大联合的方式集聚人才和技术,形成新的产业技术优势,构建了可持续的奶牛绿色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与推广机制。通过共同研发、实验验证和推广应用,形成一批促进奶业提质增效的主推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支撑奶业振兴的实用型技术模式。项目成果带动了主产区奶业发展,提高了奶牛养殖效益、生产和健康水平。王宗礼强调,我国奶业发展正面临良好机遇:一是政策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二是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乳制品消费将以一步提升。项目组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我国奶业健康、稳定发展。

孔亮表示,通过“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他有一点感受:“心情佳、乳业兴、项目成效优”。他指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持续推进。项目院地协同创新机制好、力量强,各单位不单打、不散打,政府、科研部门、企业联动,全产业链一起努力推进我国奶业发展;项目注重现场技术指导、集中培训和现场观摩相结合,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发挥合作单位优势,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出技术、技术推广部门组织推广、合作企业做示范的“全国一盘棋”的科技推广培训示范机制,使技术模式切实落地;三是推广示范的各项技术,有已成熟的技术的集成应用,也有技术的创新,相关技术已达发达国家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他强调,项目要进一步加大中小牧场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应用,努力提升牧场的综合竞争力;同时简化相关集成技术,甚至可以设置现场教学,让牧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全面推进我国奶业的发展。

冯忠武指出,针对当前奶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自2015年起组织实施了“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以关键环节和关键点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奶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凝练主推技术和集成技术模式,以青粗饲料高效利用为切入点,总结一批降低饲草料成本、就地保障供应的典型案例并示范推广应用,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就地就近保障饲草料供应,实现农牧循环发展,全面提升种植收益、奶牛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

冯忠武强调,中国农业科学院具有较为完整的农业科研布局,是奶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在推动奶业振兴和绿色提质增效方面、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始终发挥着科技引领作用。强化院地合作,推进奶牛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围绕优质饲草生产基地和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核心区竞争力,在院地密切合作、共同推进下,构建了“院地联动”协同创新的合作推广机制,有力地促进了项目成果在全国奶牛养殖示范场的实施、示范和辐射带动。将来工作的核心不仅要示范,而且要创新,要把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集成起来,形成一批国家级的基地,探索出奶牛养殖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崔元苑、杨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