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蒸煮方便受青睞 營養全面易消化

吃上小米,北方人不再漂泊

2019年11月08日09:23 |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吃上小米,北方人不再漂泊

中國注冊營養師 趙亞楠

北方人一說起糧食,首先想到的是小麥。然而,我國並不是小麥的故鄉,歷史上真正影響了北方人近萬年生活的糧食,其實是小米。中國的農業起源有“南稻北粟”的說法,這裡的“粟”就是小米。小米的種植史,也反映了我國北方先民們的“定居史”。

考古學者在距今約 1 萬年前的北京東胡林遺址中發現了粟(俗稱小米)和黍(俗稱大黃米)的籽粒,說明當時東胡林人很可能已經開始耕種小米。距今8000年前后,我國北方帶有明顯農耕特點的早期考古遺址,如內蒙古敖漢的興隆溝遺址、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等,或多或少都出土了粟和黍的遺存。研究表明,這個時期的先民們已經開始吃小米,不過採集、狩獵仍然是主要的生活方式,人們處於“居無定所”的狀態。

到了距今65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早期,也就是半坡時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小米、吃小米,農業生產佔據重要地位。不過這時候,人們依舊熱衷於狩獵,通過採集獲得菱角等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此時的先民們,處於“半定居”狀態。再后來,隨著種植技術的發展,小米等糧食的產量、質量逐漸提高,到了距今55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期,即廟底溝時期,先民們已經可以靠著自己種的糧食吃飽。這時候以種植粟和黍為代表的旱作農業生產終於取代採集狩獵,我國北方地區進入農業社會階段。有了耕種小米的土地,北方的先民們從此安定下來,不再漂泊,開始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日子。和其他全谷物相比,小米質地較為柔軟,煮起來比大米還要容易,也比較容易消化,因此沒有燃氣灶、電飯鍋和壓力鍋的先民們對它格外青睞。

小米“安定”的不僅是中國人,新的考古學証據表明,在距今 4000 年前后,粟和黍已經從河西走廊地區向北進入歐亞草原地帶,向西到達天山西段,然后繼續向西傳播,逐步成為歐洲中部史前文化的重要農作物之一。由此可見,小米也把很多歐洲中部的先民們和土地綁定在一起。

現在,小米的地位已經從主糧變成雜糧,不過它的營養不容小覷。綜合看來,小米的營養價值高且全面,尤其維生素、礦物質的含量和種類都比精白米面優秀,非常利於腸道健康。相較其他粗糧,小米的膳食纖維含量偏低,也更容易消化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從氨基酸構成來說,小米中賴氨酸嚴重不足,所以食用時,最好搭配魚、肉、蛋、奶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或紅小豆、綠豆、白芸豆、鷹嘴豆等雜豆類,才能發揮蛋白質互補的作用,保証營養更加均衡。

需要提醒的是,因為膳食纖維含量低,易消化,所以小米飯和小米粥的升糖指數要高於其他全谷物。如果血糖控制能力差,吃小米時最好搭配其他雜糧。此外,熬小米粥時,還可以加點蔬菜,比如油菜碎、胡蘿卜碎等。蔬菜的餐后血糖反應比較低,比單純喝小米粥更利於餐后血糖的平穩控制。

(責編:李軼群、許曉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