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秋雨連連濕氣重,3道應季祛濕湯做起來

許尤佳
2020年09月21日08:48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這幾日連下了幾天秋雨,白天暑濕蒸騰而上,夜晚則開始涼了。要警惕,初秋的濕冷更容易傷人。

在夏秋過渡的季節,濕氣比較重,體內有濕的孩子,不要急著滋補潤燥。孩子不燥,何必強行潤燥?反而會打破身體內外的平衡。秋雨季的兒童保健,最重要的是抓住一大要點:祛濕,兼顧兩個調理原則:健脾+防寒,寶寶自然安秋無憂。

秋天除了易生內濕,還要注意外濕

很多家長都知道,中醫所講的濕,分內濕和外濕。

所謂內濕,就是脾胃運化不利,體內的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水濕內停。簡單地理解就是,脾胃好了,體內的水能成為津液,能像小溪一樣濡養著五臟六腑,這種狀態就是健康的。

當脾胃負擔過重,體內的水就隻能成為死水泥塘般的水濕、痰飲,和食滯一樣阻礙了氣血暢行,還會讓脾胃更受累。

有的家長不明白,不是說秋天很干燥嗎?寶寶怎麼還會生濕?飲食不當、脾胃受損,正是秋季生內濕的一大主因。

除了內濕,秋季還要提防外濕。初秋時節的特點是“一場秋雨一場寒”,外部環境氣候潮濕,導致外濕明顯。

有的寶寶淋了雨受了涼,抵抗力差點的就會外感風寒﹔抵抗力好些的,或家長懂得應急驅寒的,表面上可能沒大事,其實外濕也會多少影響體內的水平衡,健脾消積的效果沒之前那麼明顯了。

這也提醒了生活在南方,外部環境常年多雨、潮濕的家長孩子,脾胃健運是少生病的前提,而合理祛濕則是脾胃健運的前提。

有這5個濕氣特征,可用這3個方祛濕防濕

判斷寶寶是否濕氣重,主要看以下5個特征:

一看舌苔:舌苔白厚、或者發黃,舌體上容易有牙齒的痕跡。

二看大便:大便溏稀,不成型,黏在便池上不易沖掉。

三看胃口:胃口不好,食欲不振。

濕氣重會影響脾胃運行、影響消化。如果寶寶食量明顯減少,不想吃,很可能也是體內有濕氣。

四看精神:精神狀態差,容易困倦、無力。早上起床也還是睡不醒的樣子,無精打採。

五看體態:體態虛胖,常出汗,汗液黏膩,易累易多病,則多屬痰濕質,體內濕氣重。

出現以上這些情況,就屬於體內有濕,不建議給寶寶吃寒涼的食物,也不要盲目潤燥。濕氣重的時候,孩子多少都容易有積食的。建議家長可以採取這套方案:

祛濕前期:

方法:素食+祛濕+消食,如四星湯,桃苓湯(濕滯偏熱)等。

祛濕后期:

方法:祛濕+健脾,如健脾祛濕湯等。

現在正值秋雨季,有一些家長常疏忽的做法,容易導致寶寶生濕,要盡量避免:

避免吃生津解暑偏寒的夏季瓜果,或滋陰偏寒的秋季瓜果﹔避免吃甘肥滋膩、厚重大補的食物﹔避免過於信奉“秋凍”,天冷下雨不添衣﹔避免過度興奮跑跳、過量運動、大量出汗后沒注意防寒﹔避免空調、風扇直吹入睡,避免天氣陰涼有雨時,窗戶對著床大開。

秋季祛濕,更要顧脾

我常常強調,孩子的五臟六腑脆弱嬌嫩,祛濕不等於粗暴地天天喝陳皮薏米水。一味靠外力祛濕,容易損傷陽氣,也難以形成良性循環。

尤其在秋天調養保健,之所以要祛濕,多是在給夏天不正確喂養導致的脾胃受損做緊急補救。隻有把夏天囤積的濕祛掉,脾胃才能有比較好的基礎去斂藏補益,囤積充足的陽氣抵御秋冬寒邪和疾病。

因此,秋季祛濕,更要顧護好脾胃。而且,對於孩子來說,祛濕隻有與健脾雙管齊下,才能有較好的功效。孩子沒積食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性平,兼顧健脾益氣和祛濕功效的食物,比如:泥鰍,味甘、淡,性平,利水祛濕、補中益氣、健脾養胃﹔芡實,味甘,性平,祛濕利水、健脾補中、溫補腎陽、固精補腎﹔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健脾益氣、利水除濕、解毒排膿。

具體的食療方有很多,以下3個供家長參考:

花生瘦肉泥鰍湯

材料:花生10g,瘦肉50g,泥鰍25g,姜片、鹽、胡椒粉少許。

做法:瘦肉切塊,焯水待用,泥鰍處理干淨﹔鍋內加5碗水,大火燒開后加入瘦肉、花生、姜片,再次燒開后轉小火煮1小時﹔揭蓋倒入泥鰍、鹽、胡椒粉,煮5分鐘即可。

功效:利水祛濕,補中益氣。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寶寶可以服。

芡實核桃糊

材料:去核紅棗2枚,芡實15g,核桃仁10g,白糖適量。

做法:豆漿機內倒入食材,加適量溫開水,打成糊狀即可。

功效:祛濕利水、健脾補中。

適用年齡:2歲以上寶寶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寶寶可以服。

核桃花生雙豆湯

材料:核桃仁10g,排骨50g,水發赤小豆10g,水發眉豆10g,鹽適量。

做法:排骨焯水待用﹔鍋內加約5碗水,大火燒開后加入食材,再次燒開后轉小火煮1小時,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功效:利水祛濕,健脾補腎。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寶寶可以服。

(責編:許心怡、崔元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