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食品

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問題大盤點——

這些食品真相你知道嗎【2】

吉蕾蕾
2019年01月17日10:12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小字號
原標題:這些食品真相你知道嗎

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要認清“研究結果”不等於“科學結論”

2018年9月起,兩個國際頂級期刊刊發有關益生菌與健康的相關文章,一些媒體在援引這兩篇研究文章時指出:“益生菌不僅無益,還有害健康。”一時間,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專家點評: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教育部公共衛生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厲曙光表示,益生菌早在幾千年前就進入人類飲食,其功能及安全性也得到了科研成果証實及權威機構認可。

而學術雜志上發表的科學“研究結果”,不能等同於“科學結論”。研究結果往往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實驗條件下”採用“特定實驗材料”等所發現的。並且,任何科研的實驗設計與方法都不是絕對完美的,研究者應在其特定條件下解釋研究結果,過度解讀研究結果是不科學的。

木耳久泡是否有毒

椰毒假單胞菌污染木耳易中毒

2018年8月,有新聞報道浙江金華一家三口因食用浸泡2天的木耳出現食物中毒事件,其中7歲小女孩出現多臟器衰竭,直接進入重症病房。近年來,因食用木耳導致中毒的案例頻發,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專家點評: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研究員表示,木耳本身無毒,但如果被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污染,該菌代謝產生的米酵菌酸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並多發生在夏、秋季。椰毒假單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並不常見,但此類中毒發病急,無特效解毒藥物,死亡率可高達40%,病后恢復情況與攝入毒素的量有關。

李寧建議,消費者需要從源頭重視預防,尤其要在家庭加工環節中規避風險。一定要將木耳表面清洗干淨,使用干淨的容器和水泡發,泡發好后要及時食用。也不提倡消費者從農貿市場等場所購買木耳菌種后隨意自行栽培、食用,一旦無法科學控制木耳的培養環境,便存在椰毒假單胞菌污染及產生毒素的風險。

食用植物調和油魚目混珠

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藝不同,均可放心食用

2018年4月,有報道稱,某些不同品牌的橄欖油調和油產品的標簽標識與實際成分含量不一致,大量媒體進行轉載——將食用植物油行業推向了食品安全輿情的風口浪尖。

專家點評: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表示,食用植物油種類繁多,加工工藝有所區別。但無論是壓榨法,還是浸出法制取的油脂,隻要符合國家有關規范標准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費者都可以放心食用。

針對我國食用植物調和油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不規范現象,比如,在高價格油脂中摻入低價格油脂、以高價油脂命名、夸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轉基因油料生產的食用油標識不顯著等問題,國家已出台相應文件,予以有效監管。

“酸鹼體質”騙局被戳穿

“酸鹼體質”不存在

2018年11月,一篇題為《“酸鹼體質理論大師”被判罰1.05億美元當庭承認騙局》的文章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酸鹼體質理論大師”在法庭上承認了他的“酸鹼體質理論”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由此,“鹼性飲食療法”“鹼性保健食品”等一批偽概念也紛紛受到消費者質疑。

專家點評: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表示,人體攝入食物后的代謝非常復雜,迄今為止,沒有充分的科學証據表明攝入酸性或鹼性食物能夠影響人體血液的酸鹼度。

馬冠生建議,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平衡膳食,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體營養需要。企業應加強科研力量投入,從研發水平、產品質量、技術創新等方面提升企業競爭力,靠誠信樹立企業良好品牌形象。

淡水虹鱒冒充三文魚引關注

將虹鱒列為三文魚,顯然是不合適的

2018年8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發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准,將虹鱒歸為三文魚的范疇。這一標准發布引發了關於“淡水虹鱒魚在市場上是否冒充大西洋三文魚”的熱議。

專家點評: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潘迎捷表示,“三文魚”是需要海淡水之間進行洄游的種類或種群,而鱒魚是指定居在淡水中的定居型種群。《生食三文魚》團體標准將虹鱒列為三文魚,顯然是不合適的。一般而言,海水養殖的魚類相對淡水養殖寄生虫較少,對人體危害較小,但並不是說生食這些淡水魚類就一定風險較大,主要取決於具體的養殖環境和工藝。

潘迎捷建議,虹鱒行業應建立並推廣國產虹鱒品牌的信心,引導消費者採用生食以外的熏制與熟制等加工消費方式,降低食用安全風險,提高國內外消費者對國產虹鱒的消費認可度,從而帶動虹鱒養殖、加工業的規模化發展。

(責編:許曉華、楊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