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食品

小花生“长”成大产业【2】

本报记者  常  钦
2019年10月11日08: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花生价值被“吃干榨净”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则谜语很多人耳熟能详。可你知道吗,如今在正阳,不仅“白胖子”(花生仁)通过深加工身价翻倍,成了宝贝。就连麻屋子(花生壳)、红帐子(花生红衣)也变成了“香饽饽”。

  “花生浑身都是宝,说的多是花生果的利用。可别忘了还有一半价值可供开发。”余辉说,170万亩的花生,产出的秸秆量和花生果产量基本相当,每年大概52万吨左右。与此同时,花生壳的总产量也得有16万吨。

  靠着花生秸秆,天润农业公司董事长曾兆军办起了“花生秧银行”——群众可凭“花生秧存折”随时存放秸秆、随时支取现金,还可等价交换肥料、湖羊等。存的时间长,还有“利息”拿。

  存这么多花生秧有啥用?曾兆军说,花生秧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优质的饲草资源。过去花生秧扔了都没人要,如今经过粗加工一吨就能卖到600多元,经过造粒一吨能达到1500多元,如果做成配方饲料,价格更是能达到一吨3000元。

  “花生秧里还蕴藏着一个大产业,按照正阳花生秸秆一年的存量计算,每年可出栏上百万只肉羊。”曾兆军说,现在县里每年外销秸秆45万多吨,如果把这些饲料留下发展牛羊养殖,通过循环农业,效益还能翻着番儿向上涨。

  走进新天地草业,小山一样的存货就是花生壳、花生秧压缩成的新产品,小拇指粗细,看着好像干电池。看着不起眼,浓缩的可都是精华。随手用木锨铲了一小堆,险些有点掂不动!“能食用的做饲料,不能食用的做生物质燃粒,一点没糟践!”新天地草业董事长蒋金锋说。

  “普通的饲料相当于压缩饼干,高端的相当于营养饼干,混合加入玉米、豆粕等浓缩原料。”蒋金锋介绍,前不久有个养大雁企业,要走了100多吨特制养料。就连南京国际赛马场身价几百万的赛马也吃上了他的产品,一口气订走了2000吨。

  数据显示,目前正阳全县已建起花生草场1200多个,还有天润农业、新天地草业等50多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记者采访发现,哪个企业观念更新得快,哪个企业就会充满活力。转换思路才能有出路,不然,即使身在宝山,也难以识宝。余辉说:“花生壳不起眼,拿来烧柴作用不大,通常当成废料倒掉。可烧掉、埋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其他地方,它是令人头疼的农业废弃物!”

  但在正阳,花生壳不仅被做成了饲料,还做成了香菇!余辉领着记者到了县食用菌合作社。合作社技术员刘文豪举起一个菌包展示,里面将近1/3用的是发酵后的花生壳。“这是一举三得。”刘文豪说:“第一得,花生壳粉碎成渣拌着锯末,能够降低菌袋破损率;第二得,更加经济环保,每年可节约成本10万多元;第三得,香菇产量高、味道美,花生香菇成了合作社的新招牌。”

  要想实现增收,花生“另一半”资源化利用的空间还很大。如果能把吃干榨净做到极致,变废为宝,产品价格后面多出一两个零不成问题。

  八个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把目光盯在了“红帐子”的健康养生功能上。利用花生红衣开发了红衣茶、红衣膏、红衣胶囊等新产品。普通的花生茶一斤40元,高档的卖到数百元。公司还申报了花生壳枕头的国家发明专利。公司负责人闫东介绍,同类商品在海外卖到了四五百元一个,他们也打算往国外供货。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产业由大做强

  来到正阳,不用到花生田里,街头走一走就能发现不少“花生元素”——花生公园、花生大道……花生公园里躺着的“大花生”是展览馆,中心雕塑是双手捧着的花生果,就连垃圾桶都做成了立着的“小花生”。

  去年以来,150多批次的专家和游客来正阳参观考察花生产业。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正阳不少饭馆里都开发出了用花生做成的招牌菜——花生仁过桥排骨、花生牛舌酥、碧绿花生鱼片、荷花花生包……听说,县里专门研发了200多个以花生为食材的佳肴,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宴席,努力打造“花生美食之乡”。

  花生产业继续深化升级,其实在土地之外,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遵循着这样的思路,正阳的花生产业正变得立体。

  去年9月7日,“正阳花生”挂牌上市。全国2000多家花生企业的报价,正阳“说了算”。正阳渤海花生交易中心通过建立检测标准,已实现交易2万多吨,去除中间环节,直达消费企业。在交易中心里,连成一排的长桌上摆着各色花生衍生品,副总裁程功介绍,这几乎是县域内所有产品的集合,有96种之多,全部放在平台的花生超市线上销售。

  “花生天地”是正阳新地花生集团打造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占地7平方公里。集团董事长李广海介绍,一产叫“花生田园守望”,包括五万亩花生种植基地;二产叫“花生梦工厂”,生产全系列花生产品;三产叫“花生主题乐园”,实现展览文化与休闲度假、花生游乐等业态融合。“让花生生产、加工成为休闲旅游的一部分,开辟新市场,拓展新的价值增长空间。”

  日益“长大”的小花生还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金豆豆”。

  王大塘村是个贫困村,如今有了新指望——村里的地多数流转给了花生天地。“土地流转出去统一种植,俺成了工薪阶层,一年收入增加两万多元。”村里的贫困户喻伟说,村里不少人在家门口务工,拣择、分选花生米,照顾家里、赚取工资两不误。

  依托花生产业,2018年底正阳县8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5250元增长到去年的11600元,年均增长10%。

  到花生天地参观,每个游客都会喝到一种特殊的茶叶——花生叶与海棠叶、枸杞子等混搭经低温研磨做成的便捷茶包。用沸水冲泡,琥珀色鲜亮喜人,抿一口,茶香从舌尖沁到咽喉。品茶的人络绎不绝,尝过之后不少人会顺手带走几袋做纪念,销量不错。

  “这便捷茶包就是适应市场需求开发的,保留原料特色,用这份天然口感打动人心,让人铭记……”梁莹放下茶杯问记者:“你说,俺们正阳的花生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做强,赢得市场认可,不正像这茶包吗?”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11日 17 版)

(责编:许晓华、李轶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