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达能分手六年“复婚” 王子公主“交杯”喝酸奶--人民网食品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食品频道

蒙牛达能分手六年“复婚” 王子公主“交杯”喝酸奶

2013年05月21日13:57    来源:新闻晚报    手机看新闻

  制图 邬思蓓

  5月20日,蒙牛乳业抛出与达能成立合资公司、两家国内酸奶业务合并的消息,并将大股东中粮集团向合资公司出售蒙牛1.48亿股股份公诸于众,其高调示爱的姿态充分体现了旧情复炽的热烈。

  达能的诚意是26亿元人民币现金出资,以及30年合资年期的锁定。这一次,这对曾经各奔东西的苦命鸳鸯似乎有意将爱情进行到底。

  2007年初,达能集团左拥光明、右抱蒙牛,法国人的浪漫大胆而火辣。可商场也演绎着情感世界排他性的道德律,还没到年底,不仅达能与光明长达六年的“合资婚姻”走到尽头,它与蒙牛不顾一切的邂逅也闪电完结。

  达能的这次单身,持续了又一个六年。就在公众淡忘这位在中国市场踯躅独行的酸奶老大时,剧情突然大逆转:达能与蒙牛再续前缘。

  王子公主神奇“复合”

  昨天中国乳品业炸响一条重磅新闻:蒙牛王子与达能公主神奇“复合”了!先是由蒙牛的大股东中粮集团出面,与达能签约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由中粮占股51%,拥有控股权,达能占股49%。

  若据此认为中粮吝啬,那就错了。为了传递“向达能引进世界先进酸奶技术和品牌管理经验”的诚意,它还同意向合资公司转让蒙牛1.48亿股。如此一来,转股交易完成后,达能通过合资公司在蒙牛的首期持股约4%,一跃成为战略股东。

  接着,蒙牛自己也和达能签署框架协议,宣布将两家的酸奶业务合并一处,成立一家专项生产及销售酸奶的公司,双方持股比例为8:2。

  记者注意到,之所以“蒙牛王子”和“达能公主”的结合能搅动市场,是因为两者“爱的结晶”将是一只猛虎。根据双方提供的数据,以2012年两家的酸奶销售额计算,合计约达40亿人民币,市场份额约占21%。

  当然,这个数字在研究机构眼中显得有些偏高。英国研究机构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酸奶销售额增加17%至人民币456亿元,其中蒙牛的市场占有率最大,达到16.8%,而达能的市场占有率大约是1.6%。即使不算上协同效应,推算两家“联姻”也至少可以吞掉18%的市场。

  据记者了解,基于监管审批进展,预计未来6~8个月蒙牛和达能才能完成合资平台建设,目前交易尚未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最后批准。但资本市场永远提前敏感:截至昨天下午四时香港股市收盘,蒙牛乳业涨幅高达10.408%,在H股和红筹股里涨幅居首。

  “蒙牛一是看中达能碧悠酸奶的工艺技术,另一方面,从资本整体结构看,蒙牛更需要达能提供国际化的经营框架,以帮助自己向集约化方式转型。 ”中商流通行业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对记者分析。

  蒙牛公告上的期许则是:与达能构建产销及推广酸奶、酸奶饮品和可勺型乳品甜点等长期合资项目,作为收购、投资、经营境内低温产品业务的唯一平台,未来共同建立起种类丰富的酸奶产品组合。

  六年前曾“闪婚闪离”

  不过,在宋亮眼中,虽然“结合”本身是为了各取所需,双方后期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磨合,“要想日子和和美美,双方都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和诚心。 ”

  业内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与蒙牛、达能六年前的一段“纠结情”有关,因为两者曾在当时有过一段并不算愉快的 “闪婚”、“闪离”经历。2006年12月18日晚10时许,彼时久未露面的蒙牛灵魂人物牛根生满面春风地出现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在鲜花和香槟的甜美气氛中,亲自向外界宣布“蒙牛王子”牵手“达能公主”。

  和此次交易相类似,根据当时的协议,内蒙古蒙牛、北京蒙牛和马鞍山蒙牛分别与达能订立合资合同,专事在中国生产、销售、分销和销售保鲜乳制品。

  在后来公众能够接触到的资讯范畴内,这场涉资8亿元的高价“联姻”一直运行于良好的轨道。先是蒙牛在交易后的3个多月时宣布,酸乳品牌碧悠的使用权已经转交给蒙牛。半年后,原先品牌的使用者光明公告,达能亚洲已终止与其业务合作和知识产权许可协议。

  可“郎有情、妾有意”言犹在耳,这场中外资的“结合”却在一年后意外地火速瓦解,“婚姻”的有效期只有短短一年。正如许多对往日恩怨三缄其口的“过期夫妻”一样,对于双方分手的原因,蒙牛和达能都在当时拒绝作任何进一步解释。

  不过,很快有消息流出,称“蜜年”一结束就终止合资并非达能方面的意愿,而是蒙牛团队按公司治理结构采取的集体决定。其中,“不可言说的秘密”就是达能方面的精力被旷日持久的“达娃之争”牵制,无法给出蒙牛需要的优势互补的先决约定。这种看法在2007年末占据了主流。

  翻开恩仇录,“达娃之争”的主角是达能与娃哈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跨国商业纠纷之一,这场围绕“娃哈哈”商标及宗庆后名下私人公司的合法性的纷争长达3年之久。

  而当年蒙牛在“试婚”期间看到的,只是一个疲于奔命却又四处输官司的达能。选择分手或许也是因为蒙牛早期对外方寄予的期望太高,但深陷“达娃之争”的达能短期内“外部条件不成熟”,无法形成强强联合的效应,于是蒙牛选择了离开。

  “三角恋爱”两头落空

  虽然也算是和平分手,蒙牛充满现实主义的“识时务”,还是给了达能情感上的致命一击。因为在当时,达能与蒙牛的“结合”,其实背景是一场“婚外恋”。光明乳业就是达能的“旧爱”,两者的“婚姻”走过了漫长的15年。

  达能进入中国之初,首先就是与光明合资,生产碧悠酸奶。双方却在2006年突然不欢而散,同年,达能又迅速转投蒙牛,时间点甚是巧合。

  论资排辈,达能在那些进入中国的外企中算是“老人”。早在1987年,达能就有意抢滩中国,上世纪90年代更是带着一本本支票不断撬动中国领先的食品饮料制造商们的大门。

  相关资料显示,早在1992年3月,达能和光明乳业就以50%:50%的股权结构投资390万美元成立合资公司,开始了酸奶业务的第一次合作。 1995年,达能和光明再度携手以82%:18%的股权结构投资900万美元生产销售达能鲜奶,这两家公司均由达能负责经营。

  2000年,达能获得光明乳业5%股权,并不断谋求对这家中国乳品市场有力竞争者的增持。虽然后来也曾染指中国当时的饮用水王者乐百氏、全国桶装水市场老大梅林正广和、中国最大的果汁饮料商汇源,但就属与光明的这场“婚姻”最为持久动人。

  可坚实的诺言却似乎不敌时光的检验。2007年10月,达能(亚洲)将所持20.01%股份以每股4.58元的低价转让给光明乳业两大东家上海牛奶集团和上实控股,为这段长达15年的“姻缘”画上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达能为了和光明分手,先后不惜共支付4.1亿元的高额分手费。从后来的蛛丝马迹看,如此分手费的背后,其实是一场由来已久的分歧,双方的结合并没有外界看到的那般光鲜与和睦。

  自2003年以后强化亚太战略的实施,达能便对中国酸奶市场更加关注。2004年,达能亚太地区负责人专程来上海首次表达了增持光明股权并经营光明酸奶的强烈愿望。此后,达能又多次以书面和口头的方式提出各种调整双方合作关系的方案,包括成立酸奶子公司、划分酸奶经营区域、使用达能及光明双品牌等。可光明方面却回应寥寥。坊间一直有传言称,正是增持光明无望后,“寂寞难耐”的达能才终于将一腔热情寄托在了蒙牛身上。

  后来发生的事或许可以表达达能在与蒙牛分手后的内心痛楚:在2007年之后,达能开始走上独资之路,再没有将“爱意”交付他人之手。

  “单飞”折翼屡遭困局

  “心灰意冷”的达能决定“单飞”了,可令它没有想到的是,“单飞”的性价比远没有资本运作来得高。接手原来妙士在上海的酸奶厂后,达能的投资改造费用高达8亿元,从投产到停产,却仅仅坚持了数月。

  2011年12月,达能乳品中国新闻发言人徐杰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在超市货架难觅踪影的达能酸奶,其上海工厂确实也已经暂时停产,正在进行内部评估。达能上海工厂停产,充分暴露出达能的独资困局。

  2008年达能退出和光明的合资体系,原本在广州热卖的达能酸奶随即撤市。而与蒙牛的“婚姻”宣告废止,更令达能一下子落入既无自有工厂、又无直系销售团队的尴尬境地,酸奶业务规划随即被打乱,40多个品类全部退出市场。直到2009年才重回中国市场,与光明等对手“短兵相接”。

  可是,无产能、无渠道、无队伍的达能,要与本土对手竞争只能从头开始。虽然贵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企业,达能在中国的酸奶业务却仍难敌本土对手。当时被停产的这间工厂主要生产“达能”品牌的酸奶及乳酸菌饮料,供应上海市场,而停产的主要原因即是产品销售不佳。

  达能此番再次与蒙牛合资,显然是意在久攻不下的中国市场。而这个庞大的市场对于整个集团业务来说又已然成为最重要的支撑板块。记者在达能此前发布的一季报上看到,欧洲市场依旧疲软,中国市场对奶粉的需求却让公司获得增长机会,当季多美滋等品牌奶粉所在的达能婴幼儿营养品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7.1%,销售额达到11.77亿欧元,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成为提升业绩的“火车头”。

  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达能自然不会甘心就此“鸣金收兵”,而六年前与蒙牛的一段“未了情”使两者拥有再次携手的感情基础。一位乳业人士分析,蒙牛是在尝试把自己打造成有外资背景的乳企,以期望从乳业的“草莽”形象中脱颖而出。毕竟从长远来看,外资的引进以及先进管理技术的植入起码是一块有助告别信任危机的金字招牌。(记者 劳佳迪 报道)

(责编:赵雅楠、姜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