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食品频道

标准模式成桎梏 便利店为什么无送货服务

2013年11月13日08:14    来源:北京商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便利店为什么无送货服务

  在社区超市和电商线下线上的双重夹击下,便利店越来越名不副实。除了数量少、覆盖面小外,不送外卖也是其被吐槽“不便利”的因素之一。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便利店因为标准化加工和提前定量生产,使其库存储备无法应对外卖的变化,另外,“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成本也是便利店一直无法解决的难题。 

  无法忽视的需求

  位于静安里的7-11便利店曾经接过附近一个公司的订餐大单,但7-11日常没有送餐的服务,店员向上级反映后,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总部没有给出回复”。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除了7-11外,北京其他便利店也没有送外卖的服务,好邻居曾经将送餐服务承包给第三方,但在去年已经停掉了。

  据统计,以便当为主的鲜食类在便利店所有商品品类中占比仅三成,但60%-70%的消费者都会进店购买鲜食。另外,鲜食的毛利率通常在35%-70%,高于普通商品5%-10%。同时,各家连锁便利店也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有产品,这些产品是他们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砝码,甚至是培养忠实客群的利器。

  但这都基于消费者进店之后,而现在线下消费的趋势越来越弱。1号店、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都在超市品类有所发展,另外定位于网上便利店的“小而美”电商也越来越多,如快书包;同时,社区超市灵活的送货政策也在挤占便利店的生存空间。在受到双重夹击的同时,便利店对于送外卖这个增量市场却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

  标准模式成桎梏

  便利店便当的生产模式高度标准化,米饭和蔬菜的份额、汤汁的浓度、味道和口感都是按照统一的规格去执行的,这些标准难以被复制,成为制胜法宝,但在一定程度上,标准化高也意味着灵活性差。本地化第三方平台“Hi!小白”,曾经是好邻居送餐服务的承接方,“Hi!小白”CEO陈东认为,“买便当是个偶发事件、即时性事件,便利店的供应链不是围绕着你想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而是我有什么你买什么”。

  “便利店的供应链和用户需求很难匹配。”陈东说,连锁便利店大部分都是采购,而非自己生产,无法应对外卖订单带来的库存变化。以7-11为例,今天买到的便当可能是两天前7-11总部下单生产的,每天每个店的量基本上是定量供应,很少有闲置下来的。

  业内人士介绍,便利店的鲜食配送频率为一日两配,分别在凌晨零点以后和下午1点之后,以第二次配送为例,鲜食从大仓发货,由物流团队按照固定线路进行配货,下午1点-5点,货物会陆续到达各家门店。但现实是,餐饮外卖主要集中在午餐,晚餐比较少。

  外卖成本居高不下

  在陈东看来,便利店送外卖其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需要解决订单抓取和送货的问题,但成本太大。“现在每家便利店也就两三个人,送外卖肯定忙不过来。”陈东认为,便利店出售的商品属于标准化产品,客单价不高而且毛利比较低,产品力不够,从财务模式来讲是不经济的。陈东认为,“便利店自己去做这个事情是很不经济的,他可以把这个服务开放出来”。

  “最后一公里”服务商的出现似乎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专注于提供餐厅外卖服务的到家美食会目前并没有与便利店合作,他们认为,便利店的盒饭基本上都是十几元钱,与其业务范围内的其他餐厅动辄上百元的一单相比,便利店外卖的人力成本太高。陈东透露,和好邻居合作几个月就结束了,物流成本太高是一大原因。

  另外,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到家美食会在承接外卖订单时,还会要求对方以8折的价格供货,每单由消费者承担6元的外送费。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相当于转手倒卖,而8折的价格是没有便利店会接受的。

  来自北商商业研究院的分析显示,目前北京便利店的门店数在1000家左右,虽然在数量上存在不足,服务也缺乏短板,但目前还保持着强势地位,“除非北京的便利店发展到每个街角都有一个,否则便利店提供外卖还很遥远”。(记者 邵蓝洁)

(责编:赵雅楠、李彦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