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網食品頻道

糧食生產有望“十連豐” 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

2013年11月12日11:09    來源:經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糧食生產有望“十連豐” 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

  今年我國南方遭遇罕見高溫干旱、北方出現較為嚴重的洪澇災情,糧食能否再獲豐收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眼下秋收已經結束,從各地已傳來糧食豐收的好消息。

  黨的十八大召開一年來,不僅糧食生產取得了連年豐收,盤點當前的農業經濟,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產品等10大農產品穩步發展,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貿易、鄉鎮企業等鄉村各業實現多輪驅動,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全年糧食豐收在望

  我國今年遭遇“南旱北澇”的氣候格局,持續災情給糧食生產帶來嚴峻考驗。7月份以來,我國大部出現異常天氣,總體上呈現“南旱北澇”。從南旱看,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水稻主產區,給水稻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從北澇看,東北部分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3至5成,造成低窪地塊農作物受淹。但總體上利大於弊,特別是東北西部傳統旱區玉米、水稻長勢明顯好於常年,搭起了豐收的架子。

  從全年糧食總產看,目前夏糧、早稻已獲豐收,全國夏糧總產量13189萬噸,比上年增加196萬噸,增長1.5%﹔早稻總產量3407萬噸,比上年增加78.3萬噸,增長2.4%。今年全年秋糧面積比去年增加800多萬畝,各地秋糧科技抗災措施落實到位,為豐收奠定了基礎。

  一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8月中旬,在秋糧生產即將進入最關鍵時期,國務院常務會議進行專題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秋糧生產。各地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集中力量抓好防災減災工作。首先是強化政策落實,充分發揮政策效應。國家首次提前發布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繼續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病虫防控的補助資金,盡快落實到專業化服務組織,支持開展統防統治。改種補種的補助資金,也盡快落實到村組和農戶,支持農民搞好生產自救和災后生產恢復。其次是強化抗旱防澇。各地加強監測預警和災情調度,搞好科學防災,落實抗災救災措施。抓好災后生產恢復,對因旱澇絕收的重災區,做好農資調劑調運,指導受災農戶及時改種短生育期農作物﹔對輕災區採取綜合促成熟技術,力爭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第三是強化病虫防控。農業部門組織專家、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因地因時因?落實抗災田間管理措施,大力推廣良種和抗災減災穩產增產技術。

  對於全年的糧食生產形勢,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盡管災情影響很大,但還沒有改變全局,有望爭取連續第十個豐收年。

  今年全年不僅糧食作物豐收有望,經濟作物生產也很穩定。據了解,今年前3季度,豬牛羊禽肉產量5803萬噸,同比增長1.3%,其中豬肉產量3831萬噸,增長2.1%。生豬出欄50259萬頭,增長1.9%。同時,水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全國水產品總產量3948.14萬噸,同比增長4.70%。

  農村各業持續發展,農產品貿易繼續增長。伴隨農村二三產業蓬勃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上半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1至9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1349.4億美元,同比增4.7%。

  此外,農民收入也呈現較快增長態勢。前3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762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三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7392萬人,同比增加525萬人,增長3.1%。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2542元,同比增長13.0%。

  確保糧食安全任重道遠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務農老齡化、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趨勢明顯,中長期來看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難度加大,要應對“地由誰來種”、“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眼下秋收已經結束,秋種也接近尾聲。每到此時,“穩定播種面積”就成為農業干部的一道“緊箍咒”。面積是產量的基礎,但種多種少,農民也有自己的算盤——按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4.48元、平均畝產687.2斤計算,扣除成本,每畝小麥毛收入770元,僅為全國農民工月均工資的三分之一。這凸顯出農業自身的比較效益仍然偏低。

  另一方面,從農產品貿易來看,供求缺口仍在逐年擴大,進口數量和品種逐年增加。我國口糧需求保持基本穩定,但今年以來,大量廉價進口大米沖擊國內市場﹔谷物的飼料和加工需求較快增長,玉米由長期淨出口轉為持續淨進口,飼用小麥明顯增加﹔大豆、油料、食糖等國內外價格倒挂,進口持續增加。

  主要農產品供給呈現“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態勢。同時,農業生產的要素支撐已繃得很緊,農業資源利用強度高、轉化效率低的矛盾日益加劇。此外,農業生產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愈顯嚴重。可以說,過於倚重資源消耗的糧食增產道路已難以為繼,確保農產品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的任務艱巨。

  在此情況下,如何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看來,要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對重要農產品品種進行戰略平衡,著力強化農產品市場調控。而調動農民務農積極性,要健全農產品價格支持保護制度,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農產品精深加工,使務農種糧有效益。

  增加糧食產量要靠投入。很多人發現,盡管“三農”投入不斷增加,農業的比較效益卻在走低,特別是種糧的利潤在減少。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盡管財政投向“三農”的總體資金增幅較大,但農業生產性投入總量依然偏少。由於各涉農部門資金投放零星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現象,不能形成規模效益。農業投入綜合效益不高,難以充分發揮杠杆作用。

  我國農業是小規模農業,要讓農民種糧有積極性,強化扶持是必由之路。韓長賦表示,今后完善農業投入機制,關鍵要在“拓展、整合、規范”上下功夫。拓展,就是創設新的補貼項目,擴大補貼規模,提高補貼標准,逐步實現全覆蓋。整合,就是調整資金支持重點和投向,充分發揮集聚效應,更好引導經營方式轉變。規范,就是要確保政策落實不走樣、不縮水。

  在產、加、銷一體化和分工專業化的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長。要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使更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隻有讓農民獲得全方位、低成本的社會化服務,糧食安全的基礎才能打得更牢。

(責編:曾璇、李彥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