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卖的水是否能让我喝得放心? 专家呼吁建追溯体系--人民网食品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食品频道

你卖的水是否能让我喝得放心? 专家呼吁建追溯体系

2013年05月03日13:22    来源:新闻晚报    手机看新闻

  制图 任萍

  近日,北京媒体曝“瓶装水不如自来水”,瓶装水、桶装水的卫生标准“乱象”引起了社会关注。面对几十份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共存的局面,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了怀疑:你卖的水是否能让我喝得放心?

  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饮江教授。他认为,企业生产和监管应以国家标准为准。此外,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瓶装水、桶装水生产、运输、储存、检验等各个环节的监管,这样才能确保消费者喝到的水是卫生和健康的。

  瓶(桶)装水企业应遵循国标

  张饮江告诉记者,近期媒体、社会对瓶(桶)装水标准问题的关注事出有因,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这类饮用水的监管。 “监管应该是全方位的,针对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张教授指出,首先,要对水源地进行监管。目前,瓶(桶)装水的水源类型多样,除了直接用自来水加工外,还包括山泉、湖泊、雪山水、地下水等。这些水源地的水质需要定期检测,甚至建立实时水质监测,避免突发污染和其它影响水质的事件,否则在生产源头上就存在卫生与安全隐患。

  第二个监管环节,是瓶(桶)装水的生产工艺流程。这个环节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在最终产品中是无法检测出来的,所以也要监管。在整个流程中,消毒杀菌是一个重点。目前常用的臭氧杀毒,如臭氧添加过量,会在水中留有对人体健康不利的臭氧残留物,以及溴酸盐。

  第三个监管环节,是瓶装水、桶装水的运输、储存。一些产品在出厂时是质量合格的,但如果在运输、储存中长期被阳光曝晒,就可能产生藻毒素等有害成分。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瓶装水时,除了要看保质期外,还得留意该店的商品是否长时间被阳光曝晒。桶装水的流转也是需要监管的重点,水桶来自哪里?流向哪里?这方面如果企业不规范操作,将带来很大的卫生隐患。

  张教授呼吁,我国应建立瓶(桶)装水的产销追溯体系,明确产销流程中所有参与者的责任,一旦瓶(桶)装水发生安全事件,应快速确定责任方,并及时从市场上移除问题产品。这样就能减少不合格瓶(桶)装水对消费者的危害,也避免因消费者的不安造成符合规范的生产者蒙受损失。

  关于标准问题,张饮江指出,所有瓶(桶)装水企业应以国家标准为最高标准,而非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对各个标准进行清理,并及时修订国标,不能“一个标准十年不变”,因为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包装饮用水、生活饮用水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桶装水问题比瓶装水更严重

  昨天,记者还采访了几位饮用水行业的业内人士。一位人士表示,目前的瓶装水、桶装水市场有点乱。与瓶装水相比,桶装水的卫生问题其实更严重。如果一桶水在一天内没有喝完,那么它的细菌就可能超标。因此他建议,一桶水如在24小时内没喝完,第二天就应换新的一桶;另外,最好定期清洗桶装水设备的内胆,避免细菌的繁殖。

  桶装水还有一个卫生隐患,那就是水桶本身可能有问题,而且监管难度较大。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水桶是用回收的塑料来做的,曾有媒体报道,一些水桶的塑料来自医院里的吊针袋、血浆袋,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桶装水的卫生状况。

  定期更换滤芯防二次污染

  与桶装水相比,净水器的卫生隐患较小。它能消除自来水管道的二次污染,据悉,一家净水器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在上海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说明市民对饮用水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但专家提醒,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要记得更换滤芯,否则会造成另一种形式的“二次污染”。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净水装置有多种过滤技术。一种名为“RO反渗透技术”,能将自来水过滤成纯净水,但科学研究表明,纯净水不适合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水应是呈弱碱性、活性强、含有矿物质的水。

  第二种技术是 “PP棉+活性炭”。PP棉只能过滤粗颗粒物,而无法过滤水中的细菌。活性炭能吸附细菌和自来水中的余氯,使水的口感变好。这种技术的弊端在于,必须每隔两三个月更换一次活性炭,否则它吸附的有害成分就会造成“二次污染”。第三种技术是“微滤”,微滤膜的孔径为0.1-0.2微米,由于细菌的直径在0.1微米左右,这种膜无法完全去除细菌。

  第四种技术采用“超滤膜”,其孔径为0.01微米,是细菌大小的1/10,所以能过滤掉所有细菌;同时。由于其孔径大于钙离子、镁离子等矿物质,超滤膜能保留水中的矿物质成分。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的直饮水项目,采用的就是“超滤膜+活性炭”技术,与超滤膜“协同作战”后,活性炭的使用寿命会比较长,可每半年至一年更换一次。(记者 俞陶然 报道)

(责编:赵雅楠、姜方)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