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关闭京桶装水厂 诉《京华时报》索赔6000万--人民网食品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食品频道

农夫山泉关闭京桶装水厂 诉《京华时报》索赔6000万

2013年05月07日13:35    来源:新闻晚报    手机看新闻

  在陷入“标准门”漩涡一个月之后,农夫山泉昨天下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其公司产品标准问题回应众多媒体的质疑。在发布会现场,农夫山泉把《京华时报》的质疑报道贴了一墙,双方更是有多回合的、充满火药味的论战。最终,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发狠宣布,不再在北京设厂生产桶装水,因为“尊严比金钱更重要”。同时,宣布起诉《京华时报》至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要求赔偿名誉权损失6000万元。

  产品标准依旧各执一词

  天然矿泉水的标准问题,是此次争议的核心。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就此进行激烈的辩论,从现场直播看,钟睒睒的现场发言屡次被打断,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根据发布会的流程,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首先用PPT讲述农夫山泉引用天然水的“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经过多次对比后,他强调,农夫山泉执行的国家强制卫生安全标准及质量标准,是目前饮用天然水行业行政级别最高的质量标准;农夫山泉标示DB33/383进行全国委托加工生产属合理、合法;委托加工企业实行统一标准,是为了统一产品的技术标准,便于消费者了解和监督。农夫山泉列出早前在美国所做的水质监测报告,证明其清白,并进一步表示,指责其产品水质不如自来水是无稽之谈。

  在其发言的第二部分,农夫山泉直指《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长篇累牍的批评报道“开辟了一家媒体批评一个企业的新闻纪录”,会议现场因此一度陷入混乱,双方的分歧也始终贯穿全场。

  《京华时报》在提问环节首先质疑,农夫山泉所采用的地方标准GB33383中,铬、砷限量都低于国家标准。钟睒睒则表示,农夫山泉执行地方标准,但不等于只执行地方标准。公司同时执行浙江的质量标准和强制执行的国家安全标准,多次阐述其产品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而在媒体询问,未来是否会改变公司产品的标准标示时,钟睒睒很坚决地回应:“这个标准既不会改,也不会变。 ”

  农夫山泉关闭北京工厂

  日前,北京市桶装水销售协会发出通知,建议北京市桶装饮用水行业销售企业下架农夫山泉桶装水。当地记者随后走访多家水站后发现,大部分水站已采取下架措施。在昨天发布会上,农夫山泉否认其桶装水在京下架,表示因“舆论环境”所迫,停止对民众的供应,但继续为政府生产。

  钟睒睒表示,说产品下架的只是一个行业协会,没有任何部门表示产品已经下架。 “在北京,有一个桶装水厂只生产大桶水,然后这个桶装水厂在北京的市政府招待所内,我们在北京有10万户的用户,有10万户的用户是2008年开始生产,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五年,至今,没有出过任何质量事故,也没有出过任何标准问题。今天我还要宣布一个消息,我们不会在北京再开工厂生产。 ”

  钟睒睒表示,“因为这样的环境是不可能让一个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农夫山泉只能退出。”对于10万北京用户的饮水问题,他表示农夫山泉会负责任地在三个月之内,由全国各地的4升水,20升来换北京的19升水,“市场上的价格我们19升的水是20元,4升水是35块钱,损失由农夫山泉承担”。他宣称,“农夫山泉决定不为舆论暴力低头,也不会为自己的尊严失去颜面。 ”

  权威部门为何不发声

  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等媒体就其质量安全问题的争论已经持续月余,然而“真理”不但没越辩越明,反而让上亿消费者在“口水战”中迷失。面对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当地监管部门却迟迟没有发出权威声音。

  在发布会现场,《京华时报》提问,农夫山泉瓶子上明示的浙江DB33/383标准在硌、砷上是不是低于国家标准?钟睒睒直接回应:“这个问题你最好问浙江省卫生厅。”《京华时报》反击称“这是您执行的产品标准”,但钟睒睒依旧强硬:“你最好问浙江省卫生厅,我不是政府管理部门,我是企业。”

  围绕 “北京质监局是否勒令农夫山泉停产”一事,双方言语中你来我往的也是含糊其辞。农夫山泉虽承认停产,但却要求《京华时报》出示北京质监局的停产通知全文。 《京华时报》则一再反问农夫山泉其北京工厂是否“被”停产,却不正面应对公司提出的要求,仅称有采访录音。记者查阅北京质监局网站后发现,至今尚未披露农夫山泉桶装水在北京停产的消息。

  不少消费者质疑,在这场长达一个月的争论中,当有些问题无法由企业、媒体说清时,为何没有权威部门的声音。 “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更何况是农夫山泉这样的大企业。究竟农夫山泉的产品质量是否达标,执行的标准是否过低,相关监管部门应该拿出公平公正的结果。”记者在网上看到,有网友提出,只有权威部门给出结论,消费者才能理性判断。

  昨日上午,农夫山泉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称其已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名誉权损失6000万元。据民事诉讼法,法院应在七日内答复是否立案。(记者 张钰芸 报道)

(责编:赵雅楠、姜方)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