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賣的水是否能讓我喝得放心? 專家呼吁建追溯體系--人民網食品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食品頻道

你賣的水是否能讓我喝得放心? 專家呼吁建追溯體系

2013年05月03日13:22    來源:新聞晚報    手機看新聞

  制圖 任萍

  近日,北京媒體曝“瓶裝水不如自來水”,瓶裝水、桶裝水的衛生標准“亂象”引起了社會關注。面對幾十份國家標准、地方標准、企業標准共存的局面,消費者對企業產生了懷疑:你賣的水是否能讓我喝得放心?

  昨天,記者就此採訪了上海海洋大學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飲江教授。他認為,企業生產和監管應以國家標准為准。此外,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瓶裝水、桶裝水生產、運輸、儲存、檢驗等各個環節的監管,這樣才能確保消費者喝到的水是衛生和健康的。

  瓶(桶)裝水企業應遵循國標

  張飲江告訴記者,近期媒體、社會對瓶(桶)裝水標准問題的關注事出有因,政府部門應加強對這類飲用水的監管。 “監管應該是全方位的,針對生產、流通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張教授指出,首先,要對水源地進行監管。目前,瓶(桶)裝水的水源類型多樣,除了直接用自來水加工外,還包括山泉、湖泊、雪山水、地下水等。這些水源地的水質需要定期檢測,甚至建立實時水質監測,避免突發污染和其它影響水質的事件,否則在生產源頭上就存在衛生與安全隱患。

  第二個監管環節,是瓶(桶)裝水的生產工藝流程。這個環節中出現的部分問題,在最終產品中是無法檢測出來的,所以也要監管。在整個流程中,消毒殺菌是一個重點。目前常用的臭氧殺毒,如臭氧添加過量,會在水中留有對人體健康不利的臭氧殘留物,以及溴酸鹽。

  第三個監管環節,是瓶裝水、桶裝水的運輸、儲存。一些產品在出廠時是質量合格的,但如果在運輸、儲存中長期被陽光曝晒,就可能產生藻毒素等有害成分。因此,消費者在購買瓶裝水時,除了要看保質期外,還得留意該店的商品是否長時間被陽光曝晒。桶裝水的流轉也是需要監管的重點,水桶來自哪裡?流向哪裡?這方面如果企業不規范操作,將帶來很大的衛生隱患。

  張教授呼吁,我國應建立瓶(桶)裝水的產銷追溯體系,明確產銷流程中所有參與者的責任,一旦瓶(桶)裝水發生安全事件,應快速確定責任方,並及時從市場上移除問題產品。這樣就能減少不合格瓶(桶)裝水對消費者的危害,也避免因消費者的不安造成符合規范的生產者蒙受損失。

  關於標准問題,張飲江指出,所有瓶(桶)裝水企業應以國家標准為最高標准,而非地方標准、企業標准。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對各個標准進行清理,並及時修訂國標,不能“一個標准十年不變”,因為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包裝飲用水、生活飲用水的認識都是不斷發展的。

  桶裝水問題比瓶裝水更嚴重

  昨天,記者還採訪了幾位飲用水行業的業內人士。一位人士表示,目前的瓶裝水、桶裝水市場有點亂。與瓶裝水相比,桶裝水的衛生問題其實更嚴重。如果一桶水在一天內沒有喝完,那麼它的細菌就可能超標。因此他建議,一桶水如在24小時內沒喝完,第二天就應換新的一桶﹔另外,最好定期清洗桶裝水設備的內膽,避免細菌的繁殖。

  桶裝水還有一個衛生隱患,那就是水桶本身可能有問題,而且監管難度較大。據業內人士透露,不少水桶是用回收的塑料來做的,曾有媒體報道,一些水桶的塑料來自醫院裡的吊針袋、血漿袋,這種情況自然會影響桶裝水的衛生狀況。

  定期更換濾芯防二次污染

  與桶裝水相比,淨水器的衛生隱患較小。它能消除自來水管道的二次污染,據悉,一家淨水器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在上海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說明市民對飲用水的質量越來越重視。但專家提醒,用戶在使用過程中要記得更換濾芯,否則會造成另一種形式的“二次污染”。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淨水裝置有多種過濾技術。一種名為“RO反滲透技術”,能將自來水過濾成純淨水,但科學研究表明,純淨水不適合長期飲用。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水應是呈弱鹼性、活性強、含有礦物質的水。

  第二種技術是 “PP棉+活性炭”。PP棉隻能過濾粗顆粒物,而無法過濾水中的細菌。活性炭能吸附細菌和自來水中的余氯,使水的口感變好。這種技術的弊端在於,必須每隔兩三個月更換一次活性炭,否則它吸附的有害成分就會造成“二次污染”。第三種技術是“微濾”,微濾膜的孔徑為0.1-0.2微米,由於細菌的直徑在0.1微米左右,這種膜無法完全去除細菌。

  第四種技術採用“超濾膜”,其孔徑為0.01微米,是細菌大小的1/10,所以能過濾掉所有細菌﹔同時。由於其孔徑大於鈣離子、鎂離子等礦物質,超濾膜能保留水中的礦物質成分。上海世博會園區內的直飲水項目,採用的就是“超濾膜+活性炭”技術,與超濾膜“協同作戰”后,活性炭的使用壽命會比較長,可每半年至一年更換一次。(記者 俞陶然 報道)

(責編:趙雅楠、姜方)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