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網食品頻道

食品安全:公眾感慨還有什麼能吃 專家認為有保障【2】

2014年07月02日07: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食品安全:公眾感慨還有什麼能吃 專家認為有保障

  公眾的緊張情緒因何而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安全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告訴記者,我國的基本食品消費安全是有保障的,公眾的感受卻相反。是什麼導致了對同一問題的截然不同的感受?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穎廉說,公眾對風險是朴素的感知,而科學家對風險的判斷則是來源於理性的分析,二者之間確實有很大差異。

  差異來源於公眾與科學家在同一個問題上的信息不對稱。比如,一根雪糕裡含有十幾種添加劑,科學家會看這些添加劑的用量是不是控制在安全范圍內,而公眾並不知道這些添加劑都有什麼用,用量是多少,會基於以往對添加劑的負面印象作出判斷。

  “還有,目前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心態普遍焦慮,焦慮的心態會放大對安全隱患的感知。”胡穎廉說,這也是普通公眾為什麼會對食品安全如此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鐘凱看來,長期以來,專業機構和政府部門並不主動發布信息,很多信息沒有得到有效傳遞。在公眾與專家之間形成了一個信息的真空。

  “專家認為,自己能理解的專業問題,公眾也應該一樣理解,但實際上差異很大。”鐘凱說。

  其實,對專業人群來說,不少新問題,同樣也需要分析才能看到真相。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寧就有這樣的經歷。2011年,台灣發生食品中添加塑化劑事件,李寧所在的機構被要求研究這個問題。當時李寧自己都有疑問,是不是礦泉水瓶和塑料品都添加了塑化劑?但研究了之后發現根本不是,塑化劑往往出現在聚氯乙烯的制品當中,不是所有塑料制品中都有塑化劑。

  “公眾不是科學家,對食品安全的認知,往往來自媒體及人際間交流,感知的風險往往大於實際的風險。”李寧說,如果交流不到位,那麼公眾就感覺對食品安全沒有信心。

  而鐘凱在分析微博對“鋁超標”問題的不實報道時,認為媒體顯然負有責任。“不少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時比較謹慎,但還有一些媒體喜歡博眼球,無意間就放大甚至歪曲了事實。”

  在李寧看來,有些科學家與公眾溝通的方式也不夠專業。比如2012年曝出白酒中檢出塑化劑的事件后,消費者恐慌。有專家說,每人每天喝一斤酒,都不會對健康有危險。這樣的表述,公眾完全不相信,而且一天喝一斤酒,酒精都把肝臟損害了。

  接受採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長期以來缺少風險交流,客觀上造成了公眾感受的強烈負面化。

  陳君石告訴記者,我國風險交流的現狀是政府缺位,時效性和透明性都比較差。而那些權威專家往往不願意面對媒體。

  “有的專家接受採訪,但最后報道出來與他的觀點有差距。”陳君石說,這樣造成權威專家越來越不願意接受採訪,而媒體也有苦惱,找不到真正的專家。

  陳君石表示,現實的情況是,科學傳播明顯處於劣勢,誤導不斷發生,不利於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聶叢笑、李彥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